标题:中医至高境界,没有治不好的病! 内容: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1.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 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健康的根本在心。 一切法从心生。 心净则身净。 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2.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3.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4.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5.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6. 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 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7. 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 为了你的健康,你学佛吧。 学佛得到的快乐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8. 人为什么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 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 道家讲,虚则灵。 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9. 俗语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这个“机”字如果能真正领悟透了,那么你的悟性就算是开了。 老师教人,医生治病,其实就是在点拨你的这个“机”,让你“机”打开。 这个“机”,有时也叫“关键”。 当然,这个“机”起作用是有条件的,就和氢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遇火才可以燃烧爆炸一样。 记住,别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内因。 10. 其实,许多真正的发现和发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谓系统的书本知识;恰恰相反,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教育,但悟性极高的、具有开放思维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11. 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 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12. 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 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13. 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 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 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 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 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 14. 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 欲求除病,当明用气。 欲明用气,当先养性。 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15. 心神不安,情性燥急,为致病致死之总因。 故安心法,为卫生第一要诀。 心可以主动一切。 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强,病自除矣。 故治病当以摄心为主。 16. 能静则仁,有仁则寿,有寿是真幸福。 17. 一切修身修心法门,只有两字诀:曰放下、曰回头。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只要一放下,一回头,病者顿愈,迷者顿觉。 此真无量寿者。 18. 静坐是息心法,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气流畅,则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补充,已足可以增长。 现在病可去,未来病可防,此其小者也。 又心息则神明,神明则机灵,静者心多妙,观机辨证,格外敏捷,见理既正,料事益远,遇乱不惊,见境不惑,能一切通达,自无主观偏执之弊,而大机大用,由此开启矣。 19. 人在生病的时候最忌讳是嗔恚心起。 这个时候一定要安然顺受,让心安定。 然后慢慢调理,健康很快恢复。 心安才能气顺,气顺才能除病。 否则心急火上,肝气受损,加重病情。 心神宁一,那浑身的血气,自可健全发挥。 心有两种,一是真心,一是妄心。 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风动,风止波息,而水不动。 寂然无念,是无心心也。 20. 子时失眠,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 21. 睡时如有思想,不能安着,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 22. 午时属心,此时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 23. 人生一切事业,皆以精神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强弱,全赖心神之静定不乱,一个乱字,足以妨碍一切工作。 24. 静养法:安坐(卧)在床上,把身心一齐放下,自己浑身如融化,不许用一毫气力,好像没有这个身子相似。 呼吸顺其自然,心也不许它用一点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 把心安在脚底板下,此是引火向下,引水向上,自然全身气血顺畅。 25. 故求长寿无病,常强肉身。 欲强肉身,当调伏精气神。 欲调精气神,当拒绝扰乱之贼。 欲杜此贼,当先摄心。 欲求摄心,当化贪嗔痴三毒。 欲化除此三毒,必学心戒。 但空口言戒,无益于事,必求开慧,方不为所愚。 欲求开慧,必先求定。 欲求得定,必学静坐。 26. 人有病,人还不以为有病,这就是人的最大的病。 知道自己有病的人有多少呢? 27. 天天三更半夜还在网上的人,本身就是养生的大忌。 包括一些所谓的名医也是这样。 还有,他们的心量也是斤斤计较,试问这样的人连自己都保不住,还怎么医人呢? 28. 别贪那个小便宜,大便宜也别贪。 一个贪字就含着祸。 贪,患得患失会导致人得心脏病。 贪,患得患失是不懂道法自然的表现。 29. 不要天天想着吃什么补阴,吃什么壮阳。 记住了,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 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用。 30. 环境对人养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这就是为什么人在空气清新的深山老林里,会把痼疾养好的道理。 因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质(负离子)会通过人在放松情况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体内部,从而滋润孕养五脏六腑,使人重新焕发活力。 还有重要的一点常人并不所知,就是人不仅仅是通过口鼻来呼吸,人身体的每个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们吸取着天地的精华。 31. 人在松静的状态下,慢慢深呼吸就能体会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气的交换:在吸气时,实际除了肺在吸气,整个身体是在把体内的气向外排,即把人的气释放到天地;而肺在呼气时,实际人是在通过全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气。 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32. 什么是悟性? 什么是智慧? 悟性和智慧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处理、看待一切事物。 但一些庸人自扰的人总是把简单的事情看复杂了、做复杂了。 繁和简其实是一回事,是一回事的两个方面。 聪明的人看到的是简单的一面,愚蠢的人看到的是复杂的一面。 33. 现代的医院和法院差不多,动不动就给病人下了死刑判决通知书。 而好多情况下,是把不该判死刑的人判了死刑。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以“癌症”为例,癌症现在在人们的心里=死刑。 其实如果我们不叫它癌症,那么对于病人来讲,就等于给病人留下了希望,等于留下了生机。 事实上讲,没有治不了的病,只是你的心能不能放下,一切病从心生,一切病从心治。 只要你还活着,你就有生机。 找到了这个生机,对症而治,你就会康复。 34. 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生下来,他的命运就基本上是有一定定数的。 他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如果能顺着他的运数去做,就会平安无事。 有悟性的人会发现、知道自己的运数,知道他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 所以养生绝对不是简单模仿,人云亦云。 不要去羡慕别人,要从自己的心里找到自己的悟性。 那么人如何才能发现自己是否顺其自然了呢? 其实这太简单不过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违背自然了。 要做到顺外面大自然的自然,还要顺自己内在命运的自然,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35. 很多人一听到医师宣布自己得了重病时,往往都会显现出一副无辜的模样,希望用切、割、毒、杀等外来方式去除疾病,然而,疾病真的会没来由地产生吗? 世上绝对没有这种「好好的就突然生病的事情」。 以感冒为例,如果真要病人作自我反省的话,通常患者都会表示,自己在感冒之前,曾经一连熬了好几个通宵;有些人会说,自己最近吹了冷风、淋了雨;有些人则说,工作的压力很大,常常头痛又失眠。 事实上,诸如此类现象,都是导致感冒的因素,接句话说,假使病人的敏感度及警觉性够的话,自然能够做到「防患未然」的目标。 36. 没有怕吃亏的心,没有占别人便宜的心。 换句话说,就是你能吃亏,别人就是要你命你都舍得,你都给他,而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去贪便宜,那你的心还能不定吗? 世人谁能做到? 但佛就做到了。 发布时间:2021-04-22 00:35:1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