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希阿荣博堪布:都出家修行去了,社会怎么办? 内容: 佛教修行有出家、在家两种。 佛教讲因缘,出家有出家的因缘,不是所有人都具足出家的因缘,所以佛教不会要求所有人都出家。 事实上也不会出现所有人都出家的情况。 佛教传入中国近两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全民出家修行的时期,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就更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了,因此你不用担心。 在家居士可以在修行的同时兼顾自己的社会、家庭角色。 如果一个社会里大多数成员都相信因果,去恶行善,有精神信仰,那么社会会更加和谐。 在有佛教信仰传统的地区,社会并没有因为民众信佛而停止向前发展。 我们甚至可以说,在这些地区,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 因为佛法的熏陶,人们少欲知足,尊重生命,爱惜资源和环境,不会为了满足自己无止境的物欲需求而过度开发,不为自身和其他众生的将来考虑。 其实,关于什么是发展,什么是社会进步,现在人们的观念已经在改变。 人们逐渐意识到生产劳动、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全民福祉,让全社会的人过上幸福安乐、有保障、有尊严的生活,这其中包括物质上的丰足,也包括精神上的充实。 在一个只追求物质生产而忽略精神探索和修养的环境中,人们恐怕很难获得持久的安乐。 由于个人的情况不同,每个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也不一样。 有些人通过体力劳动,有些人通过脑力劳动,有为社会创造有形财富的,也有创造文学、艺术等作品为人类留下精神财富的,有修桥修路的,也有专门追拍龙卷风的。 你不能仅以物质化的标准去判断谁对人类进步的贡献更大。 佛教不强制要求所有信众都出家,佛陀的四众弟子既包括出家众也包括在家众。 尤其现在,在家学佛的人很多,除佛弟子的身份外,他们同时还是子女、父母、兄弟姐妹,以及职员、商人等等,可以说遍布各行各业。 他们把佛陀的教法应用到生活中,为家庭和社会的建设贡献积极的力量。 具体到个人,是否出家,是否结婚生子,都要看因缘。 没出家的人,不结婚、不生子的也很多。 结婚生子后再出家的人也有。 其实没有纯粹偶然的事情。 很多事,看似偶然,实际前因早就在那儿,只是伏笔千里,你看不出来罢了。 有的人有出家的因缘,因缘成熟,他就出家了,其他人拦也是拦不住的。 有的人没有子女缘,跟他信什么没关系。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是他私人的事。 当然,出家的话,有可能影响到家人,所以要尽量与家人沟通,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是最好的。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私人生活。 如果别人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与己不同,我们即使不能理解,至少应该尊重,给他人也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和尊严。 社会责任是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福祉做贡献。 物质生产当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而教育、教化、精神探索、心灵共建也是社会进步和民众福祉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个清净的出家修行的人,专心致力于精神修持,便是在以他自己的方式为世界的和谐、众生的安乐做贡献。 社会昌明的标志之一是包容,允许人们以各自的方式生活和体现生命的价值。 发展经济、创造财富,最终不就是为了让人们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得其乐,各得其所吗? 出家人琐事较少,的确更容易做到专心修行。 至于得道,要看个人的根器和因缘,很难笼统地说出家比在家更容易开悟,或反之。 佛教修行最为基础的是出离心。 真修行,是需要放弃一些东西的,比如对金钱、名声、地位、感情等等的追求。 这些干扰,在家有,出家也有,关键看你自己能不能舍离。 当年佛陀在世时,印度的种姓差距很大,最低的种姓甚至没有资格与国王和贵族说话。 佛陀为了消除这种不平等,就告诫弟子们“不争种族,要争学处”。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愿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 随喜分享朋友圈• 法布施功德无量 === 发布时间:2021-03-28 18:06:39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39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