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对别人,永远不能说长道短 ——人生十项远离 内容: 对别人,永远不能说长道短十项远离 应当舍离有害于心和觉受的事与所作很多工作会让人不开心,但为了生存,人们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 但禅定的基础,是要有好的心情。 对刚刚学佛的人来说,远离不开心的工作也是有必要的。 除非已经证悟了空性,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不但可以用证悟空性的智慧去面对,而且对修行也大有裨益。 菩萨的选择,往往是到环境最糟糕的世界,到贫穷、落后的偏僻地,到众生烦恼炽盛的地方去。 地藏王菩萨的发愿,就是到三恶道或人间最苦的地方去度化众生。 在修行的最后阶段,则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无论在任何环境,都能获得心灵的绝对自由。 针对三种不同阶段的修行人,会有不同的环境要求。 我们这样的初学者,则要远离对心情有很大影响的工作。 另外,工作压力太大,工作量太多,每天需要加班,让自己没有时间修行,从而影响修行的工作,也要尽量回避。 只要我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是太高,在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满足以后,就可以将填补虚荣的追求放下,给自己一点时间、空间和自由用于修行。 修行是内在的进步,内在精神生活的丰富,可以远远超过物质生活丰富所带来的幸福。 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取舍,是值得的。 应当舍离有害身体的食物与举止虽然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不净物的聚集,是无常、无我、空性的,但实际上身体对修行与解脱非常重要。 大家都知道,四外加行的第一堂课,就是修人身难得。 虽然我们有很多的痛苦,但在六道轮回中,我们的这个暇满人身,却是非常难得的。 《中观四百论》当中也讲过:“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 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虽然发现身体像仇人一样,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痛苦,但我们还是要保护它。 具有戒体的修行人若能健康长寿,就可以积累大量资粮,可以完成很多伟大的工作。 有人喜欢说:“我的时间是以美金来计算的。 ”但实际上我们的时间比美金还宝贵,因为我们的时间,是以生命来计算的。 我们不能错过暇满人身,一定要好好珍惜。 即使不能即身成就,最低限度也要了解自己,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目标。 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应该完成两件事情:第一要有非常标准的世俗菩提心。 第二是一定要证悟,要明心见性。 虽然对初学者来说,菩提心有一定的距离,但如果具足勇气,依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训练,就一定可以做到。 证悟有很多层次,最高的证悟,是释迦牟尼佛的果位。 菩萨一地,也是非常殊胜的证悟境界。 对我们来说,达到这两种境界都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至少可以有一个初步的证悟。 初步的证悟,是对空性有一定的体会,不是理论上的了解,也不是逻辑推理的结论,而是切身的体验。 达到这一点,并不算太难。 如果把外加行和内加行修得比较好,就很容易得到这样的体验。 要完成这一系列伟大的工作,就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 虽然我们讲了《如何面对病痛》等许多面对痛苦的方式,这些方法虽然也行之有效,但如果没有任何训练,把疾病和痛苦转为道用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最好不要生病。 要注意饮食卫生,要重视身体的健康,要锻炼身体。 如果修行修得好,则身体稍稍有一点病痛也没有问题,甚至可以把它转化为一种力量和动力。 现在的食品问题相当严重,生产食品的人不敢吃自己的产品。 与肉食相比,蔬菜相对比较健康,但还是要注意饮食卫生。 同时,抽烟、熬夜、极限运动等对生命和健康有害的行为,也最好不要做。 暇满人身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 应当舍离以欲望吝啬所束缚的贪执现代人往往蓄积了太多的衣服等生活用品,自己用不上,也舍不得捐出来,浪费大量资源,这都是错误的生活方式。 除了基本的日常用品以外,不要囤积太多的东西,要断除欲望与吝啬。 如果过度吝啬,就会堕饿鬼道。 饿鬼众生缺吃少穿、饥渴难耐。 即使有些特殊的饿鬼众生拥有庞大的财富,也舍不得吃,舍不得用,更舍不得送给其他人,只能当一辈子守财奴。 这不是现在有些人的真实写照吗? 拥有几辈子都用不完的钱,平时却处处克扣、时时计较,连自己都舍不得用,活脱脱的葛朗台、严监生。 当然,舍不得有两种情况,一种舍不得,是节约、不浪费,这是非常好的舍不得。 释迦牟尼佛也极力倡导要节约粮食,尤其在小乘佛教的戒律里面讲得非常细致,不能浪费粮食、水等资源。 小乘佛教的出家人,一般允许有三套衣服,穿一套,洗一套,留一套备用。 对在家人的要求则要宽松得多。 但无论如何,衣服和其他日用品都不能累积太多,积攒到一定程度,就要捐出去。 也许我们暂时用不上的东西,却对其他人来说非常有用,要尽量做到物尽其用。 有些人总是担心自己老的时候会很穷,会没有人照顾自己,所以要多存点钱。 但发生这种情况的几率是很低的,我们的许多焦虑,都是杞人忧天。 心理学家曾有一个调查:将自己焦虑、担心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写在纸条上,然后装在箱子里锁着。 等过了这段时间后再打开,会发现曾经焦虑、担心的事情70%都没有发生,只是自己徒增烦恼而已。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之忧愁不安。 应当舍离令他人不起信心之因——放逸行为作为佛教徒,起码应该是真诚的,不骗人,不撒谎,相信因果、尊重因果,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如果佛教徒毫无顾忌地杀、盗、淫、妄,随意点杀、吃海鲜等活物,其他人看到这种情况,就会对佛教徒失去信心。 八万四千法门的核心,就是不伤害任何生命。 不伤害有两个含义:第一,不许做对任何生命有害的事情。 第二,不仅不伤害众生,而且还要尽量地利益众生。 其中第一条的要求主要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抢劫、不诈骗、不破坏别人家庭等等。 佛教戒律中最根本的五戒,都非常有道理。 从释迦牟尼佛出世期间到现在,乃至几千、几万年以后,这五条戒律都永远不会过时。 但有些人却没有这种概念,他们往往认为:在地球的所有生命中,人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他的生命一文不值。 人类有任意践踏、折磨、奴役、杀害其他生命的自由,不违背任何法律。 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自然的、非人为的法律,那就是因果。 世间的法律都是人制定的,自然建立在人的利益之上,以人为主。 但佛教讲的因果,却是所有生命必须共同遵循的,公正、客观的自然法则。 释迦牟尼佛不是因果的创造者与制定者,只是因果的发现者。 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后学者,我们都应该相信因果、尊重因果。 不杀生,是五戒当中的第一条。 为什么第一条是不杀生呢? 因为对所有生命来说,最重要的都是自己的生命。 佛教历来强调生命的平等,从整个生命的立场来看,不仅是杀人,杀动物也是不对的。 同时,抢劫、偷盗、欺骗、邪淫,都是不符合世间伦理道德法则的行为。 在杀盗淫妄的基础上,居士五戒还加了一条不喝酒。 因为一个神智正常的人在喝酒以后,很可能精神失控,做出杀盗淫妄的罪业,所以要加上不喝酒这一条。 虽然佛教徒不可能在学佛的第二天,就把所有的杀盗淫妄都放弃,但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尽量不杀盗淫妄。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对佛教徒要求又太高,认为佛教徒除了烧香、拜佛、念经以外,什么都不应该拥有。 一看到佛教徒戴金银珠宝、穿名牌、开名车,就会指指点点说:佛教徒怎么可以这样呢? 其实,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要求佛教徒一定要清心寡欲,只要内心没有伤害其他生命的念头,只要吃喝穿戴不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佛教徒都可以享用。 佛陀对我们的要求是,生活不要走太奢侈或者太贫穷两个极端就可以了。 应当舍离无有意义的住行之事与所作对自己和他人、现世与来世都没有太大意义的活动,要尽量减少,尽量远离。 当然,因为工作压力太大,通过旅游去放松一下,也是有必要的,但如果过度了,整天都在四处云游,那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内心也会变得散乱放逸。 很多人喜欢逛街,不需要买什么东西,也要到商场去看一看,东游西逛、讨价还价,是他们的最大乐趣,这都是毫无意义的行为。 至于那些不正当的娱乐场所、赌场等等,佛教徒就更不能去。 不要把钱和时间花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暇满人身非常珍贵,为这些事情费钱费时,非常不划算。 应当舍离隐藏自己过失、宣扬别人过失之举绝大多数人都有这种问题,虽然自己在人格、思想、说话方式、待人接物上存在着很多缺陷,却深藏不露,害怕被人知道。 但一听到别人有什么过错,就根本不思考、不观察,迫不及待地四处揭发、八方张扬,恨不得告知全世界。 如果受了菩萨戒,这就是犯菩萨戒。 身为发心菩萨,任何事情,都要为别人着想。 宣传别人的缺点,甚至是不确定的缺点,是人格低劣的做法。 如果受了密乘戒,又恶意宣讲道友的缺陷,就可能会犯密乘戒。 密乘戒对道友之间的和合非常重视,恶意攻击道友,一定会犯失密乘戒。 佛经要求,要尽量披露自己的缺点,要尽量地谦虚。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身处现代社会,太过谦虚显得不合常理。 该谦虚的时候要谦虚,不该谦虚的时候,也要毛遂自荐、当仁不让。 是否宣讲自己的缺陷,还是要把握好时机与场合,但对别人,却永远不能说长道短。 往期回顾人生十项远离物质过剩也是一种痛苦不要让自己的依止成谜对物质享受非常贪婪,就会失去自由学佛时有些过程是无法跨越的人生十大必须慈诚罗珠堪布微信公众平台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发布时间:2021-03-24 08:21:43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38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