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拜佛有两大误区,不要再犯错了! 内容: 佛教文化中,有主张礼拜诸佛和菩萨圣象的传统,如今不论在家中施设佛堂,还是在寺院中做佛事,拜佛成为僧俗两众佛弟子不可或缺的功课。 拜佛,在佛家看来,有着很深的佛理含藏其中。 汉地佛教最早的佛像,据典籍记载为东汉年间,胡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运而来。 而为佛塑像的历史,则更为久远,佛陀入灭后,后世之人再不能见佛真颜,古印度的优填王思念佛陀,就命令能工巧匠,用旃檀香仿造佛的容貌,将塑像视为真佛供养。 《圆觉经》中有言:“若复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 ”所以如今佛弟子礼佛,或观想,或供养,都是跪拜宝殿上的佛像。 经云:“礼佛一拜,罪灭河沙。 ”佛经中拜佛功德利益的章句,可以说不胜枚举,但是拜佛的过程中, 两个误区却常常障碍着我们。 其一、香火在心不在旺。 拜佛时,常在佛前供香花灯烛,焚香祷告。 其实,这些供养之物,在佛门中起到的是表法的作用,花果表征因果,香烛则表征心香与心光。 香是功德,光是智慧,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福德,只因妄想执著不可证得。 ”点燃的香烛,就是众生提醒自己,不要被妄想执著所蒙蔽。 同时,还表达着对诸佛菩萨教导的感恩和恭敬之情。 所以说,焚香或供灯,在心而不在旺。 世间常用“香火旺盛”来形容寺院香客云集,有许多善信也被这类话误导,以为香点得越高,烛点的越大,那么功德也越大。 其实,这些都是会错了意,只要内心虔诚,一心向善,即使不供香烛,一样功德无量。 礼佛一拜,心香一片足矣。 供佛用的香,又称戒定慧真香,为何拜佛能罪灭河沙,能淡薄贪嗔痴呢? 这就是拜佛的关键所在,因为拜佛在于内心有佛,忆佛念佛。 所谓“感应道交”,拜佛即是感念诸佛的慈悲功德,善巧智慧,以诸佛的光亮,引燃自己内心的香烛,荡涤三毒心,还原一颗清净心,净宗祖师将其称为“化他为己”。 所以说拜佛,不是向外求,而是熄灭内心的贪嗔痴。 让自己心中的香烛燃得旺盛,才能照亮别人,才能广结善缘,自度度他。 其二、礼佛恭敬不迷信。 如今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凡事图个方便,越快捷越好,反应到学佛上,也有类似的现象。 修净土的恨不得现在念佛,下一刻弥陀就放光接引;修禅宗的恨不得此刻坐禅,下一秒就破迷开悟。 有这份精进心,当然是难能可贵,值得赞叹的,但是这就让许多外道言论有了可乘之机。 假如佛友们有时间,可以去寺院转转,在善信中间,不乏求签问卜的,希望借上香拜佛,得到佛菩萨保佑,盼望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更有甚者,把供香礼佛与民间信仰结合,把心思放在“看香头”上,如果有个吉祥的兆头,心中就窃喜不已;如果兆头不好,内心又惴惴不安。 其实,这些都是迷信的表现。 佛不是神仙,他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却不能待人成佛,世间唯一能把救拔自己脱离苦海的,就是我们自己! 佛是觉悟的人,他同我们一样思考宇宙和人生的真理,并且为众生指出解脱烦恼的道路。 缘起性空,因果相继,求财富的要布施,求平安的要放生,总之没有谁是主宰,一切境况都是自己感召而来。 心中有佛,处处有佛;心中有佛,时时有佛。 严冬的阳光虽然温暖,总得要自己走出房间,亲自去晒一晒。 佛法虽有种种裨益,但贵在实践,而实践当中,难免会有种种误区,譬如拜佛时的盲目和迷信。 学佛就是这样,不断在实践中发现过失,改正过失,这就是修行。 请点击下面在看并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发布时间:2021-02-22 13:38:3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36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