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怀瑾 | 为什么要近君子,远小人?看完这5句话,你就明白了 内容: 公众号后台回复“问道南师”获得今天与你有缘的一段“南师嘉言”《论语》中“小人”共计出现了24次,“君子”共出现了107次。 我们从中选取了讨论君子与小人的五句经典箴言,辅以南师的精彩讲述,教你慧眼识别身边的君子和小人。 01君子谈事情,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小人谈事情,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意思是: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如果拿孔子这个观点来看今天的世界就惨了,今天世界的一切都是喻于利,处处要把利欲摆在前面才行得通。 不过,满天下都是小人,也就单纯了,麻烦的是,始终还有小人与君子的分野存在,这就很难办了。 02君子爱人,不分彼此;小人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 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 他说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 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 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 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 “比”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中国字,古写的篆文“比”字,是这样写的:——,象形两个人相同,同向一个方向;而古文“北”字——就是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 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 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 03君子有自己的中心思想;小人容易受别人影响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和而不同,就是自己要有中心的思想,能够调和左右矛盾的意见,而自己的中心思想还是独立而不移。 小人就不一样了,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别人纵然影响了他,然而人各有志,到了利害关头,意见冲突,相处就不会融洽,自然而然变成同而不和了。 04君子勇于承认错误,小人文过饰非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讲到人生的修养,后来中国文学中常用“文过饰非”四个字,其出典在此。 自己有过错了,粉饰一下,掩护一下。 子夏说,一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想办法说出一套理由,把过错掩盖起来;一个君子自己错了就承认错了,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和太阳、月亮一样,偶然有一点黑影,大家都看得见,可是等一下就会过,仍不失原有的光明。 05君子无论顺境逆境,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小人怨天尤人,永远是蹩住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学而》篇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个人一生没有人了解,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不尤人,这种修养是很难。 所以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像春风吹拂,清爽舒适;像秋月挥洒,皎洁光华。 内心要保持这样的境界,无论得意的时候或艰困的时候,都是很乐观的。 但不是盲目地乐观,而是自然的胸襟开朗,对人也没有仇怨。 像包公、赵清献都做到这样的境界,这是“君子坦荡荡”。 至于小人呢? “小人长戚戚”,小人心里是永远有事情的,慢慢就变成狭心症了——这是笑话,借用生理的病名来形容心理上的病态,小人永远是蹩住的,不是觉得某人对自己不起,就是觉得这个社会不对,再不然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 我们都犯了这个毛病,有时候说:“唉! 这个社会没得搞的。 ”言外之意,我自己是了不起,而这个社会是混蛋。 这也是“长戚戚”的一种心理病。 心里忧愁、烦闷、痛苦。 所以这两句,可以做座右铭,贴在桌旁,随时注意自励,养成坦荡荡的胸襟。 ——《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编辑 | 小舟   监制 | 南北留言及投稿 | 公号后台   购书 | 阅读原文扫描图片二维码享受优惠价64元(原价108元)今年是南怀瑾先生诞辰102周年。 百年世事兼身事,樽酒何人与细论。 南怀瑾先生在近百年的沧海横流中,巍然自拔,朝乾夕惕,在众多领域为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 值此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做这本《南怀瑾国学日历2021》,是向逝去的大师致敬,传续先生的无尽心灯。 面对着人生中的彷徨无助、困顿迷茫、荣辱毁誉、悲欢离合,愿它能够像暗室中的灯,作为你前行的导航。 你还可以将这份满载着智慧的礼物,送给父母、孩子、朋友,点亮更多人的心灵。 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东方出版社“南怀瑾东方读书会”微信群,我们一起问道南师365天。 发布时间:2020-12-20 08:42:0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35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