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恭迎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圣诞丨殊胜吉日,见闻者福慧无量! 内容: 达摩初五圣诞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照潭底水无痕。 当年廓然帝未契,一苇渡江天下惊。 恭迎达摩祖师圣诞2020年11月19日农历十月初五今日恭迎达摩祖师诞辰纪念日达摩祖师即菩提达摩达摩的意译为觉法他为禅宗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之初祖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达摩祖师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至当时的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两人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驻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二祖慧可大师后出禹门游化终身禅宗初祖上海博物馆藏  王震(清)在关于达摩祖师的早期记录,《续高僧传》、《五灯会元》等典籍中记载,达摩原为南天竺人香至王第三子,得到般若多罗禅师传授禅法,为其取名菩提达摩,并指明“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 震旦,即是当时的中华大地。 他沿着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到达了如今的广东境内。 达摩祖师初到中华大地时,对当时的汉地佛教并没有立即引起巨大的影响。 然而就像播下一颗种子,日后便一天天茁壮繁衍起来这才有了后世的中国禅宗。 与梁武帝达摩祖师与梁武帝 历经一千五百年,许多记载已经湮灭,达摩祖师的事迹却在人们心中逐渐演化成了传奇的故事。 崇佛的梁武帝得知了有这么一位天竺僧人达摩的到来,就遣使持诏将他迎至当时的国都建业(今南京)。 梁武帝不无自得地问道:“我自即位以来,写经、造寺、度僧无数,功德如何? ”达摩淡淡回答:“没有功德可言! ”梁武帝被浇了一盆冷水,问道:“怎么会没有功德呢? ”达摩说:“这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梁武帝追问:“那什么是真功德? ”达摩答:“真正功德是净智妙圆,体自空寂。 这样的功德,不是用世俗的方法求得的。 梁武帝:“那请问,世上有没有佛的存在呢? ” 达摩祖师答:“没有! ”梁武帝再问:“坐在我对面的是谁? ”达摩答:“不知道! ”几番对答下来,梁武帝难免有些恼怒,显然还不能领悟。 两人机缘不契,这场见面不欢而散。 后来,梁武帝结识了志公大师,谈起了与达摩的之番对话。 志公大师从旁点拨,“达摩没说错,本来是有功德的,老是挂在嘴上,要人称赞,就是刻意贪求功德,功过相抵,那不就是没有了”。 志公大师又说,“佛本就不是固定的形式,佛就存在心中,既然您还在怀疑有没有佛的存在,心中自是无佛”。 这下,梁武帝才有所悔悟。 一苇渡江达摩祖师像 方楚雄相传,达摩走后,梁武帝想派人追回达摩。 在江边,达摩见有人赶来,随手便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了江,北上而去了。 另有一版本,传说是神光法师(即后来的二祖慧可大师)意欲向达摩求法,紧紧追赶而来之时,达摩一苇渡江。 后世许多的文人,都先后根据这个典故创作了大量的书画作品。 达摩,作为中国禅宗的始祖,也成为了佛教艺术题材的重要人物。 面壁九年《八高僧图》局部《达摩面壁 · 神光参问》 达摩游历中土之时,曾在嵩洛地区云游参访。 不知哪一日起,在少室山后山的五乳峰上,达摩择洞禅居,经年累月的面壁修行起来。 在长达九年的时间里,他几乎从不开口,更不与人往来。 人们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都称他为“壁观婆罗门”。 有人说,达摩的观壁坐禅源于古印度,壁观也可能是“凝心、安心、住心”的譬喻;也有人说,那是在等待有缘人。 确实,那位或许曾在江边追苦的神光法师坚守洞外数年。 即便在寒冷冬季,达摩观壁多久,他就侍立多久。 终于,达摩祖师决定传法于他,后世称为二祖慧可大师。 《续高僧传》中记载,“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只履西归达摩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关于达摩祖师的归宿也是众说不一。 一种说法是,在汉地传道时,遭遇五次投毒加害都被识破,但第六次时自觉教化因缘已尽,也已有了传人,便不再自救,示现入灭,并安葬于熊耳山。 未料想到,三年后,北魏使臣宋云出使西域,回来的路上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遇到达摩,还见他手里提着一只鞋。 宋云问,“大师哪里去? ”达摩回,“西天去”。 回来后,宋云禀报此事,达摩的弟子们开棺一看,原来是空的。 “只履西归”很可能是一种期望,是对《续高僧传》中,达摩祖师“游化为务,莫测所终”的一种想象。 一花五叶据记载,达摩祖师学问渊博,既为有部宗匠,又精通大乘两派宗义,三藏五明,无不 发布时间:2020-11-19 06:00:0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32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