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定的所缘境 内容: 禅定的所缘境作者:生根活佛. 仁孜尼马    在禅定的经书里经常会提到“所缘境”这个词,因为修禅定必须要有一个“所缘境”。 “所缘境”就是在心里模拟、想象一样东西,然后用心盯住这个影像,不让它晃动,也不让它消失,这个被盯住的影像就叫作“所缘境”。 关于修定所缘的境象,据增巴兰堪大士的归纳有如下几个方面。 (1)属于胜义谛方面的,如无我、空性、法界等。 (2)属于世俗谛方面的,如不净观、持息念、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 (3)属于自身以外的,如观清净的坛城、依正庄严的诸佛菩萨像等;观不清净的如骷髅、尸陀林、罗刹国等六种不净。 (4)属于自身以内的,如观自身三十六种不净物、出息入息,及修密法所观的本尊身语意、种子、咒轮、三昧耶相,乃至圆满次第的安乐智等。 对修密的行者而言,应当以佛身作为所缘境,选定了之后,在一个阶段内就不要换来换去了。 不同的法门有不同讲法,不同的教派也有不同的说法,所以,有关“所缘境”的所有说法在这里是解释不完的。 下面我就只讲几个比较重要的“所缘境”。 禅定的“所缘境”可分为“有相”和“无相”两种,初禅者最好用“有相”的“所缘境”比较合适,因为他们的集中力和注意力还不是那么稳定,定力也不是那么太坚强,还很弱,所以还很容易受到干扰或者出现一些意外的故障。 而老禅者则可以应用“无相”的“所缘境”。 有相的“所缘境”也可分为“物质观”和“慈悲观”两种。 修“物质观”时,可以先在你的心里模拟想象出水晶球、莲花、佛像、图片等自己喜欢的东西,但不要用令人爱不释手的物品,或者亲近爱人的照片等。 在修“所缘境”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1)我们修“物质观”时,就只牢牢地看着它们,完全把我们的思想定住在这上面,不让它走开,不让它胡思乱想。 想象以后扣住它、钉住它,不再想其他念头,这就是我们修“物质观”的“所缘境”。 (2)修“慈悲观”时,先在你的心里模拟想象出自己母亲的脸相,但不要使它忽大忽小、忽上忽下地晃动。 要先把这个影像想得很清晰,然后接着观想要给她快乐和欢喜,如果她有病痛时要给她医疗。 就用这种观想的力量来加持她,使她的病痛消除,为她拔苦得乐。 你心中模拟想象的这种母亲的影像,就是修“慈悲观”的“所缘境”。 如果你想要减轻罪障,还可以观想阿弥陀佛。 把你曾经看过的不管是雕塑的、或是绘画的阿弥陀佛像都模拟想象出来。 然后扣住它,一直到影像清晰明显为止,那么这尊佛像就是“所缘境”。 无相的“所缘境”也可分为“不净观”和“法空观”两种。 在众多的“所缘境”当中,对治散乱心最有力量的就是“法空观”,“不净观”则可有效对治五欲和情欲。 佛陀称这两种法门为两种不死的甘露妙药。 所以,大家以后修定要选择“所缘境”时,要先看你自己哪一方面的烦恼比较强,就用哪一方面的“所缘境”去对治去降伏烦恼。 (1)“不净观”:比如说觉得自己的男女情欲比较不容易降伏,妄念比较多,佛陀就教我们修“不净观”,观想一个尸体死了以后开始肿胀、腐烂、生虫、流出血水,或是想象一根骨头的样子。 依你所看过的,不论是图片或是动物的骨头,你就在脑海里头模拟想象那一节骨头,或者不净观的那个尸体。 想象以后扣住它、钉住它,不再去想其他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修“不净观”的“所缘境”。 (2)“法空观”:不管是人我空观、法我空观、缘起空性观,还是我空观都属于“法空观”,这些都是进入佛法的正理。 若要以“观察空性”来作“所缘境”,就必须先得到正见,也就是说先对“闻所成慧”(就是听闻佛法,就能得到佛菩萨的智慧。 所以要由闻开始的,从这里面得到一些智慧的,所以因闻而成就的智能)方面有深刻的理解。 然后以义理来分析缘起、法空性,从而得到“空”的概念,然后对这个概念再加以观察、思考,紧扣不放,那么这个“空”就是“所缘境”。 当然这种修法对一般初学者来说还是比较不易的。 有些经典里所说的“提起正念”,就是将自己的心念一心一意地用在“所缘境”上,这时候的心念就叫作“正念”。 就像用一条绳子把东西绑在一根桩上一样,用“所缘境”把心绑住,让心不再飞驰出去,就不会散乱掉了。 心一旦离开了“所缘境”,就会想东想西,等过了一阵子才知道自己心不在焉,心散乱了,心飞出去了,这时“警觉”到自己正在修禅定,再重新把心拉回“所缘境”上,这种心理功能就称为“正知”。 大家要修禅定,首先就要清楚地认识这些名相的意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修行人如果没有好好利用“正知”这种高度警觉性的话,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能够修到入定的。 至于“解脱生死”,那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发布时间:2020-11-13 06:20:0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3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