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什么是佛教讲的“业”?-《小业分别经》讲解一 内容: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舍卫城祈陀林给孤独园。 那时青年婆罗门苏拔. 陀迪亚子去往世尊处。 这里可能需要解释一下:“苏拔”是人名。 “陀迪亚子”,是说此人是陀迪亚的儿子。 这是在巴利经文里面经常会出现的现象。 比如当时有位国王叫阿阇世,在经文里经常称呼他为“阿阇世. 韦提希子”,因为他是韦提希的儿子。 这可能是古印度的一个习惯-经常在名字之后加上某某的儿子。 首先讲讲关于这篇经文的背景故事:苏拔为什么到这里来呢? 之前,佛陀到苏拔家托钵,刚好苏拔外出不在家,所以没见到苏拔,而是碰到苏拔家的一只狗很凶地狂吠。 这只狗是怎么回事呢? 苏拔的父亲陀迪亚虽然生前很有名,死了以后的投生却不怎么样:投胎到儿子家做一只狗。 托迪亚生前特别吝啬,从来不会布施任何东西给出家人。 不管什么出家人,佛陀也好,佛陀弟子也好,到他家门口的时候,他都会叫:“出家人,走开! 走开! 没东西给你! ”所以,当佛陀来托钵的时候,这只狗还是像前世那样一直狂吠,意思还是:“出家人,走开 ! 走开! 没东西给你! ”佛陀于是就对着它说:“陀迪亚呀,你前世是人的时候,你就这样叫,现在投生为狗了,还是这样叫。 ”狗听了以后,变得很萎靡、沮丧,灰溜溜地跑到一个角落里去,神情郁闷地待在那里。 苏拔回家后就注意到这只狗没精打采的。 苏拔为什么会注意这只狗? 因为他非常喜欢这只狗,经常是给狗吃好吃的,给它非常好的住处,苏拔有时甚至让狗就睡在自己床上。 看到这只狗没精打采地待在阴暗的角落。 苏拔就觉得很诧异,问:“这只狗怎么没精打采的? 发生什么事了? ”仆人就把佛陀对狗说的话告诉苏拔了。 苏拔一听很生气:“怎么回事,用父亲的名字来称呼我的狗? 难道狗是我的父亲? 不可能啊! 父亲活着的时候是大名鼎鼎的婆罗门,怎么可能投生为狗? 不行,要去找他! ”于是苏拔就气呼呼地跑到佛陀面前问:“您怎么用我父亲的名字来称呼我家里的狗? 您的意思是:这条狗是我父亲投生的? ”佛陀说:“没错,我就是这意思,而且我可以证明这条狗前世就是你父亲。 ”佛陀接着说,“你父亲的遗产,还有一部分没有给你,你想不想要? ”苏拔心想:“当然想要了。 ”嘴上就说:“你说说看。 ”佛陀说:“你回去以后,给狗好吃的,等它吃饱有点困,似睡非睡的时候,你就问它财宝藏在哪里,它会告诉你。 ”苏拔气还没消,但是出于好奇,同时也很想得到那笔财产,就说:“我姑且试试。 ”就这样,他回到家,给狗很好的食物,让它饱饱地吃了一顿。 然后就等狗吃饱了似睡非睡的时候,就对它说:“你要真是我父亲的话,就把埋财宝的地方指给我看。 ”结果狗真的起来了,晃晃悠悠地带着苏拔走到一棵大树前面。 停在那里,刨了刨土。 苏拔就叫仆人来挖,果然挖出了很多财宝。 苏拔于是对佛陀心悦诚服,生起信心:“佛陀没有妄语,我真的按照他的话找到父亲生前财宝。 ”于是就再次拜访佛陀,向佛陀请教。 到了后和世尊互相问候。 寒暄之后在一面坐下。 坐下后苏拔. 陀迪亚子对世尊说:“尊敬的乔达摩,由于什么因缘使人有很多(不同情形),什么因缘使人有优劣? 尊敬的乔达摩,有人短寿,有人长寿;有人多病,有人少病;有人美,有人丑;有人势力小,有人势力大;有人贫穷,有人富足;有人出生卑贱,有人出生高贵;有人生来愚蠢,有人生来明智。 由于什么因缘使人有很多(不同情形),什么因缘使人有优劣? ”这些实际上是大部分人都很关心的,关于人世间的幸福和苦乐的问题。 有的贤友可能会说:“我们禅修是为了证得涅盘,不是为了世间的幸福。 ”这话没错。 但是禅修也是需要人天福报的。 比如禅修是需要时间的。 如果一个人太短命,禅修的任务还没完成,就会“出师未捷身先死”。 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寿是必要的。 健康也是如此。 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怎么禅修? 有时候就是得个小感冒,一直流鼻涕,都没法禅修,更不用说得了大病了。 那富足呢? 禅修者也需要必要的财力。 像缅甸禅修的条件算最好的了,食宿都是免费,禅师的指导也没有收费,但是去禅修中心的机票要自己买,签证费也要自己付。 这都是很现实的。 所以大家对必要的人天福报也要重视。 这些福报是禅修必要的基础。 那我们来看一下,佛陀怎么去回答他的问题呢? 佛陀就回答:“年轻人,众生以业为自己的财产,是业的继承人,因业而生,以业为眷属,以业为依处。 业使众生有优劣之别。 ”佛陀就回答,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业”。 人们关心的长寿、短寿、健康、生病、贫富、贵贱、智慧、愚蠢等等的果报,根本上是由业决定的。 这里首先要给大家解释一下“业”。 “ 业是指善或不善的思心所(cetanā)。 …一切(善或不善的)速行心的思都有业。 ”(《阿比达摩概要精解》)巴利语“cetanā”有的人翻译为“思”,是一个心所。 英文翻译是“volition”,就是主观意志的意思。 单单“思”这个心所是非善非恶的。 那这里善的思心所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善心里的思心所。 同样,不善的思心所就是指不善心的思心所。 善心和不善心都是属于速行心。 所以说:一切(善或不善的)速行心的思都有业。 怎么理解“业”呢? 就是主观意志活动。 怎么叫主观意志活动呢? 简单说就是:心里有决定、意图要达到一个主观目的的心理活动。 当有这个心理活动时“业”就产生了。 如果要达到的目的是善的,就是善业。 如果是不善的目的,就是不善业。 这里还要给大家解释:“众生以业为自己的财产”,我们一般都理解为房产、车子,钞票是财产,这是表面的。 其实“业”才是我们的财产。 站在轮回的角度来看:这些钱财,房产,车子,死了后是带不走的,带走的只有“业”。 另外,为什么会有这些财产,根本原因还是前世或今世的“业”。 所以“业”才是众生自己的财产。 “以业为眷属”也是这样,一个人死了以后,父母兄弟没办法跟他一起走的,跟他一起走的也是“业”。 “以业为依处”,也是这个意思。 有情投生到这个世界上,在这个世界生存的根本原因也是“业”。 世间种种,可以说都是“业”决定的。 “尊敬的乔达摩说得简短,没有详细解释,我不很明白其中的含义。 如果尊敬的乔达摩能详细解说法义,让我能明白这个简短的回答就好了。 ”为什么佛陀不一下子就把后面的内容先说出来,而要先给一个简短的回答呢? 佛陀主要是想先打一下苏拔的傲气。 因为苏拔在当时的婆罗门中是属于比较有名气的。 年轻气盛,比较傲慢。 如果一下子就讲得很清楚,会助长他的傲慢,所以先给他一个简短的回答。 苏拔听不懂,傲气被打下来了以后,佛陀才给他一个详细的回答:“那么,年轻人,好好注意,我要说了。 ”“好的。 ”苏拔. 陀迪亚子应道。 世尊说道:“年轻人,假设有某个女人或男人杀生、残忍、血手、嗜好杀、对众生没有慈悲心。 由于这样的造业,身坏命终投生苦界乃至地狱。 如果身坏命终没有投生苦界乃至地狱,如果还是回到人间,无论在哪里出生都是短寿。 杀生、残忍、血手、嗜好杀、对众生没有慈悲心,这些业导致短寿。 ”这段话总的意思就是,短寿的原因是杀生。 但是这里要注意,杀生的业其实有两个果报。 这里涉及到四种业:令生业、支助业、阻碍业、毁坏业。 1. 令生业:产生结生以及存续的果报。 2. 支助业:支助令生业的果报。 3. 阻碍业:阻碍令生业的果报。 4. 毁坏业:毁坏令生业的果报。 杀生可以让有情投生恶趣,这就是杀生作为令生业的作用。 还有一个短寿的果报,这是杀生作为毁坏业的作用。 为什么造了杀生的业,不一定堕恶趣呢? 因为有情造的业很复杂,一个人往往善业也造,恶业也造。 所以在临终的那一刻,如果善业的力量强,就投生到善趣。 但他过去造的恶业不会消失,会对他投生后的生活状况产生影响。 比如布施的善业也造,杀生的恶业也造,临终的时候,布施的善业成为令生业,投生为人-善趣。 但是杀生的业还是跟着他,使他短寿。 这时杀生的业起毁坏业的作用:毁坏了投生为人这个善的果报。 如果一个人他有不杀的善业,这个善业使他投生为人。 同时他也有布施的善业,他投生为人以后,布施的业也成熟了,他就会很富裕。 这时布施的业成为他的支助业。 另外,他不杀的业还会继续起作用,使他长寿。 阻碍业呢? 比如一个人造了布施的善业,本来他可能年轻的时候就能够富裕,但是由于他也造了偷盗的恶业,使他年轻的时候没办法富裕,老年时才富裕。 这时候那个偷盗业扮演了阻碍业的角色。 从这里可以看出,业的运作比较复杂,同样的业有不同的作用:头一种作用是使有情投生到善趣或恶趣,另外三种作用是对他投生以后的生活状况产生影响。 所以,善业有两种,一种是使有情投生到善趣,另外一种使有情投生到善趣后生活比较好,有种种优越的条件。 恶业就反过来,要么使他投生到恶趣,要么会使他投生后的生活状况恶劣。 需要注意的是:支助业不一定就是好的。 比如一个人因为杀生投生地狱,又因为偷盗业使他在地狱的寿命很长。 这时候偷盗业是支助业,支助他投生为地狱的果报。 但有这样的支助业不是什么好事。 同样阻碍业和毁坏业也不一定就是坏的。 比如一个人因为杀生投生地狱,但因为布施的善业很快就在地狱死掉,投生到人间。 这时布施这个善业起的就是毁坏业的作用-毁坏了杀生这个恶业产生的苦报。 也就是善恶业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总原则不变:善业得好的果报,恶业得不好的果报。 (待续) 发布时间:2020-11-09 10:05:0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3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