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总喻分五:1、长者喻,2、舍宅一门喻,3、五百人喻 内容: 总喻分五:1、长者喻,2、舍宅一门喻,3、五百人喻视频播放地址https://mp. weixin. qq. com/mp/readtemplate? 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1513765084282568707妙法莲华经039-2总喻分五:1、长者喻,2、舍宅一门喻,3、五百人喻譬喻里面又分成总喻跟别喻。 先一个简略的譬喻,再一个详细的譬喻。 子一、总喻分五:丑一、长者喻;丑二、舍宅一门喻;丑三、五百人喻;丑四、火起喻;丑五、三十子喻丑一、长者喻我们先看总喻的第一段,长者喻。 看经文。 舍利弗! 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 这整个譬喻当中的主角,就是这个大富长者,所以要把这个长者的情况做一个解释。 佛陀告舍利弗说:若国、邑、聚落。 这个长者他同时有三个地方: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比较大,这个比喻实报庄严土;邑就是这个国家里面的某一个县市,这比喻方便有余土;聚落比较小,就是一个小乡村,这个比喻凡圣同居土。 这个长者,就是佛陀的法身遍满三个国土:实报庄严土,教化十地菩萨;方便有余土,教化二乘人;凡圣同居土,现出丈六比丘相来教授凡夫。 那么,这个长者有三个功德:第一个,“其年衰迈”。 就是这个长者他不是年纪轻,是年高德重,见多识广,年纪很大了。 这个地方从法上来说,是譬喻佛陀的内德,内在的功德,也就是佛陀的实智,真实的智慧,就是一心三观的中道智慧。 “其年衰迈”是指的佛陀智慧。 第二个,“财富无量”,是指的佛陀的外德。 佛陀有广大的福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的功德庄严,这个是外德。 而且“多有田宅及诸僮仆”,这个田宅是不动产,这表示禅定三昧。 你一般人经过田宅可以休息,佛菩萨是用禅定三昧来养息身心,所以就是比喻这个禅定三昧。 “及诸僮仆”,僮仆就是方便波罗蜜。 佛陀能够观机说法,种种的善巧方便。 这个田宅跟诸童仆比喻佛陀的权智。 首先先解释这个譬喻里面的主角,就是这不是一般人,内有智慧,外有财富,面对众生又能够善巧方便。 那么这个地方是要说明什么事呢? 首先建立一个观念,告诉所有声闻人,我今天是准备好了以后才出现于世间的。 这一点跟《阿含经》里面的佛陀是不太一样的。 声闻人看佛陀,从《阿含经》来看,佛陀跟我一样。 您老人家出生的时候就是一个凡夫,所以您也有烦恼跟业力。 所以您老人家也是有生,生了以后,您长大了也是娶妻生子,中间还示现生病,只是您后来在菩提树下一念相应而成佛了。 所以在《阿含经》里面来看佛陀,如果你其他经典都不要看,就看《阿含经》,你会认为佛陀的生命分两块:成佛之前就是一个标准的凡夫;成佛以后就开始成佛,然后死了以后就跟我们一样入涅槃,入偏空涅槃。 所以,佛陀要说明这个法的特色之前,先把人讲清楚,就是我是有资格来施设方便的。 就是说,这个三乘的法门,我在没有成佛之前,我就已经规划好了,我不是临时想到的。 所以佛陀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佛陀是成就中道的实相智慧以后,才示现成佛的。 意思就是说,我今天来到人世间来教导你们,我可是准备好了,是这个概念。 先把人讲清楚。 这一块在前半段的开权显实讲得不多。 有关佛陀这个人是怎么回事,《法华经》的后半段,“约本门开近显远”,佛陀的法身、报身这一块,有广泛的说明,讲到普门示现。 这一段先把主角的这个人,先做一个简要说明。 丑二、舍宅一门喻我们再看丑二的“舍宅一门喻”。 看经文。 其家广大,唯有一门。 佛陀的应化身来到了世界,为了度化众生,他把广大庄严的报身收起来,而现出丈六的比丘相。 就是身高跟我们差不多,长相也跟我们差不多,只是比较庄严而已。 他怎么样? 他有一个家,这个家是三界之家。 佛陀是以三界为他的家,就是整个三界都是老人家的教化区。 这个家很特别,只有一道门。 就是你要进要出,只有一道门。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 佛陀讲三乘法的目的,都是要先出离生死。 你修四谛也好,你修十二因缘也好,修六度也好,你要成佛,第一关先了生死再说,所以“三乘共坐解脱床”。 那这样子讲应该有三道门才对,因为声闻有声闻的门,缘觉有缘觉的门,菩萨有菩萨的门,各有各的门,怎么说只有一道门呢? 我们解释一下。 蕅益大师解释,声闻、缘觉、菩萨来看,各走各的门;但是佛陀来看,其实这三道门就是一道门,它是重叠的。 这三道门虽然有小大的不同,但这三道门就是同一道门。 离开这道门没有其他的门,就是这一道门而已,就是我空的真理。 我不管你是用四念处,我不管你观十二因缘,还是你修六度法门,总之,你要过三界这一关,你就要知道“照见五蕴皆空”。 你要知道五蕴无我,五蕴是不可以主宰的,这个是通关密语。 那么这个地方的一门,古德用四种差别来说明,就是迷、悟、出、入这四种差别。 我们先看迷、悟。 凡夫因为迷惑了我空,就什么事情都想主宰,就是我们对于人生的所有事情都要表达意见。 你看,你教小孩子你也想主宰,你的事业你也想主宰。 可能运气好,你成功了;但是你要运气不好,你没有那个业力,就失败了。 其实这些跟主宰都没有关系。 但是凡夫因为主宰,迷于我空之理,所以堕入了轮回当中,这个门消失了。 对凡夫来说,找不到这个门,就是迷我空。 三乘的圣人因为悟得我空,所以这道门打开了,悟。 所以这个门,虽然只是一道门,它有开合的不同。 对凡夫来说这道门是关起来的,外道也一样。 外道不简单哪,他修了苦行,修了禅定,但是他这道门就出不去。 因为他成就禅定的时候,他还想主宰,他要主宰禅定里面的定境。 主宰的结果,就把这个门关起来。 所以这个门有开合的不同。 这叫迷、悟的一对。 第二个,出、入。 这个门,它有时候是只可以出去,单向的;有时候是只可以进来。 我们解释一下。 蕅益大师说,你要能够通达权法,则门可出;通达实法,则这个门可以入。 什么叫权法? 就是三乘的我空的真理。 你知道我空,你就可以出去。 但是很多人,你看二乘人他出得去,但他回不来,他没办法回入娑婆度有情。 因为他不懂万法唯是一心,他没有法空的思想,他没办法回入娑婆度有情的。 所以,从三界出来靠我空的智慧,你要回入三界,靠法空的智慧。 这个门有进出的差别。 前面讲到迷悟的差别,你只要又知权法又知实法,那你这个三界的门就出入自在。 简单地说,以权智——权法的智慧而出,以实智而入。 所以这道门有这么多的差别。 这个门的管控有时候是关,有时候是开;有时候是单向只能出,有时候单向只能入。 佛菩萨是既可出又可入,他可以双向。 这是说明这道门有四种差别。 这是说明这个长者住的一个处所。 丑三、五百人喻当然,这个房子不可能只有一个长者住,其他的人也跟他一起住。 都什么人跟这个长者一起住呢? 看丑三的“五百人喻”。 看经文。 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这个长者的家很大,所以也住了很多人。 有什么人呢? 有五百个人,就是五道众生。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阿修罗省略了,阿修罗等于是含摄在人、天、鬼、畜四道当中。 就是在人、天、鬼、畜里面,高慢心比较重,瞋心比较重的,就判作阿修罗,不把他区分出来。 就是整个六道众生就跟这个长者一起住在这一个广大的家宅,就在这个里面。 这说明眷属。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回 向 偈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更多文章视频识别并关注 娑婆客amtf观看全集视频文字识别并关注 一路西行amtf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学习完整经典 发布时间:2020-11-04 00:03:0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31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