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先脱离妄想,再对治妄想——这个方法叫做「首楞严王三昧」 内容: 先脱离妄想,再对治妄想——这个方法叫做「首楞严王三昧」视频播放地址https://mp. weixin. qq. com/mp/readtemplate? 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1436949486315732993楞严经修学法要13-1先脱离妄想,再对治妄想——这个方法叫做「首楞严王三昧」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七面,庚三、总叹法门殊胜。 蕅益大师他开示我们说:我们一个修行者「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意思就是说:我们一个人没有真实的大开圆解,或者说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我们对我们内心世界是茫然无知的,那么这种情况,我们没有资格谈到「修证」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只有资格做一些慈善事业,因为我们的心中处在「颠倒想」,一个颠倒、妄想的心,是没办法创造一种真实的功德。 为什么这样讲呢? 祖师常说:「念佛是谁? 拜佛是谁?」所有的佛号,都是你那「一念心」去推动的,所以「心是业主」,你那个「明了的心」是造业的根本,你那个造业的根本是颠倒的,一切法是颠倒的! 所以在整个修行当中,了解我们内心的世界,是非常的重要! 本经把我们内心的世界,分成两部分,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妄的──真妄和合。 这两个是同时存在的──真中有妄,妄中有真。 这种情况就好像说一杯水很干净,但是我们丢进了泥土,再把它搅拌一下,这时候,清水跟污泥就混在一起了,这一杯水当中有清净的水,也有染污的泥沙,这两个就在一起,很难分开了。 我们凡夫的心亦复如是:我们的内心当中,有真实的一面,也有颠倒虚妄的一面。 所以我们学佛,我们用佛法经典的道理,来检查自己,我们发觉──有时候我们像佛陀一样,充满了慈悲;有时候像魔鬼一样,充满了烦恼,就是这样。 怎么办呢? 现在我们要改变自己,就先要了解我们自己。 本经,花了很多时间去分别「什么是真? 什么是妄?」花了很多时间──七处破妄,十番显见。 简单的讲,我们去判定『真』跟『妄』,有两个方向,第一个从它的「相状」:「真实的心」──是离一切相的,它没有相状的,它去了别一切法的时候,它清楚分明,但是它心中没有相状,它是不取一相,它没有住在一个固定的相状。 「妄想」──就不一样了,妄想它是一种感受,它先有感受,那么感受当中,有很多的想象。 比方说:喜欢喝茶的人,他就把这个茶,产生很多美好的想象;喜欢喝咖啡的人,他的心跟咖啡接触的时候,他就把咖啡做很多、很多的变化,很多的想象,然后心就住在这个想象当中。 所以:只要是「妄想」在活动,它肯定是带有「相状」的,而且也一定是「住」在这个相状。 所以为什么我们打妄想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稳? 因为相状是变化的。 只要是相状,它就是生灭变化的。 所以你住在一个生灭变化的东西,你就感到弟子心不安、不安稳。 其实我们的内心,本来是安稳的,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弄得不安稳,我们住在一个我们心中假想的影像当中,然后让自己不安稳,就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如何判定──我们现在是住在「真实的心性」? 或者是住在「颠倒的妄想」? 首先:你看看你心中有没有一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有没有住在一个相状。 古人…他那个善知识看到他起烦恼,就对他说:「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一定有一个相状,你被这个相状缠缚了。 那么第一个判定就是从「相状的有、无」来判断「真」? 「妄」? 第一个从它的对立跟不对立的角度,所谓的「即一切法」──真实的心是离一切相,但是又普遍的具足一切圆满诸法。 妄想它一旦住在一个相状,它肯定是对立的;所以一个人他的对立心很重,你说有些人嫉恶如仇,这个人妄想心一定打得很重。 当然你「嫉恶如仇」,你肯定住在善法,但是你住在善法,你就跟恶法对立了,而恶法本身也是菩提性所显现,所以你的生命就变得非常的狭小。 为什么我们讲小乘呢? 因为胸量狭小,「对立」嘛! 所以我们住在相状:第一个、我们感到不安稳。 第二个、跟一切法产生对立──有我就没有你,有你就没有我。 就使令我们在生命当中,我们失去了广大的大海,而只拥有一个小小的水泡,就是我们对这个相状的执取,产生的两大过失:第一个、把我们生命弄得非常不安稳、痛苦,第二个、把我们的生命弄得非常的狭小。 当然我们是可以选择的。 那么我们会问妄想是从什么地方来呢? 当然是「阿赖耶识」变现的,『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我们过去生不断打这个妄想──你前生很喜欢喝茶,看到茶就产生美好的想象,你今生看到茶叶,还是打这个妄想,「阿赖耶识」,它是如实把你过去的想象,把它继承下来。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生打这么多妄想,因为我们前生太多生命累积下来,太多妄想,『习气如暴流』,非常快速的水流。 但是有一个问题──即便妄想的势力,是累积无量的生命,而又是如此强大,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达妄本空」──妄想不真实,它没有真实的体性,这是我们修行当中最重要的观念! 大乘的正见—「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今天不能够把妄想──「达妄本空」这个观念参透,你的修行你就障碍重重,你这一条路就非常难走! 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无始劫,所留下来残余的习气,而你的生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你等于是用短短的几十年,跟你过去无量生命当中抗拒。 这就是古人说的:「一个人只有「事修」没有「理观」,修道多辛苦。 你怎么是「妄想」的对手呢? 你想想看:你今生用功的时间,才花多少时间? 你过去生打妄想,又花了多少时间? 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理观」是很重要的,就是观察它「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妄想它只是一个没头没尾的假相,我们的心跟境接触了,因缘和合,它就虚妄显现很多的相状出来。 但是,妄想显现相状,到这里都还没有构成过失,这个「唯识学」叫做「依他起性」──依托众缘所显现的假相,但是你心中「住在妄想」,就糟糕了! 你的烦恼产生了、你的痛苦产生了、你未来无量无边的生死业力,也产生了。 《楞严经》告诉我们:当妄想生起的时候,不是「马上对治」——是要「脱离妄想」。 你看我们前文花了很多时间在讲:当水里面有污泥时,你怎么样让这个污泥沉淀下来? 我们很多人在修行,花了很多时间,一直没有效果,方法错误! 我们看到烦恼马上念佛跟它对治;你跟烦恼对治,烦恼一定给你压力的,反作用力嘛! 弄得自己很痛苦。 而且你不是它的对手,它是无始劫熏习所成,你今生的佛号,才念了几年,你怎么是它的对手呢? 你每一次的熏习,都是一种妄想的力量。 所以:本经告诉我们,先求「安住」再求「调伏」。 「安住真如」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 妄想来的时候,你要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你看到妄想无起处,「探本求源」。 所以《楞严经》的思想就是要──观照妄想的源头--「达妄本空」。 妄想的根源是毕竟空的,妄想要有源头,那糟糕了,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 所以当你「理观」生起的时候,你看到妄想是「缘生缘灭」的,这时候第一件事情──先脱离妄想。 《楞严经》的方法──是先「脱离妄想」再「对治妄想」,这个方法非常重要! 一旦你「脱离妄想」,你就很好对治它,因为它没有「根」;但是你「住在妄想」,你就跟它纠缠不清。 所以我们有些修行的观念,你要掌握得住,「诸法因缘生」,你掌握了一个清净的因缘,当然你产生清净的功德,你陷入一个染污的因缘,你当然产生染污的果报。 什么叫「诸法因缘生」? 什么叫「因缘」? 诸位你可以道一句我听听看? 你的心一动,就是一个因缘。 「因缘」是你心念的造作,你住在妄想,这个就是一个染污的因缘;你脱离妄想,你的生命开始逆生死流,回光返照,这就是一个清净的因缘。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过去的生命我们作不了主,我们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一部分只有认命。 但是未来,是你在掌控当中的,你要住在妄想,你就被过去牵着走,你过去怎么样,你今生还怎么样! 所以首先,先脱离妄想,不是对治妄想,先脱离妄想——无住。 这时候,你再提事修。 所以我们修行是先「理观」再「事修」,本经佛陀在讲修行方法,也是先讲「二十五圆通」的理观,再讲「持咒」跟「持戒」的事修。 这个次第非常的重要──先脱离妄想,再对治妄想──这个方法叫做「首楞严王三昧」。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回 向 偈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更多文章视频识别并关注 娑婆客amtf观看全集视频文字识别并关注 一路西行amtf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学习完整经典 发布时间:2020-10-31 00:02:0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3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