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开权显实,会权入实:令得入佛慧 内容: 开权显实,会权入实:令得入佛慧视频播放地址https://mp. weixin. qq. com/mp/readtemplate? 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1506760990548377601妙法莲华经027-4开权显实,会权入实:令得入佛慧子二、显真实  分二丑一、大事因缘我设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  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  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  决定说大乘我此九部法  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  以故说是经前面是为实施权,这以下正式开权显实。 就是说,佛陀设立的三乘的方便的道法,讲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表面上来说叫做各得其所,表面上是佛陀鼓励大家趋向涅槃、趋向六度的功德。 这个是表面,其实佛陀真正的目的是“令得入佛慧”。 我们在刚开始讲过,佛陀每一个法门都是两种功能:一种是向外招感因果,一种是向内它会熏习真如。 就是,你布施的时候,一开始是有所得;但是你只要不断地做下去,久了以后,你慢慢就知道,原来这个布施重点不是得到快乐果报,而是成就一种布施的善根,是成就那个内心的善根,因为内心的善根比外在的布施的善业更重要。 你时间久了会知道,就“令得入佛慧”,慢慢会从事修而自然地产生内观。 本来每一个法都是有外在的因缘跟内在的理观,但是佛陀刚开始,理观这一块隐而未说,并没有说你可以从这个地方开显自性的功德而成佛道。 为什么没有讲呢? 因为“说时未至故”。 当时的你们,你回忆一下你当初怎么学佛的? 障碍很重,善根也没有成熟。 就像一个乞丐,只要有一个地方住,有个东西吃,他也无所谓了。 所以当时的因缘的确未成熟。 “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 ”现在因缘成熟了。 为什么讲因缘成熟了呢? 有两个理由:第一个,众生障除根熟。 经过长时间的因缘的拜忏、修福、修慧以后,大家都有目标,佛陀创造一个目标的假相。 他说,没关系,你辛苦一点,拼个今生,永作闲汉! 你想想看,前面有一个涅槃寂静的安稳等着你! 所以大家就努力修学了。 前面有一个净土等着你! 大家通过这样的一种因缘果报的引导,就障碍消除,善根也成熟了。 这第一个。 第二个,佛陀入灭时至。 佛陀即将灭度,再不讲,没有时间了。 所以叫“今正是其时”。 众生善根也成熟,佛陀也即将灭度,所以佛陀决定不再遮遮掩掩,必须把内部的——就是每一个法门有外在的因果、有内在的自性——要把它讲清楚了。 “我此九部法”,就是前面的这个九部,“或说修多罗”等等这些小乘的经法,是随顺众生的因缘而说的,他的目的是“入大乘为本”,所以才为实施权的。 当然,这个地方的重点就是开权显实,“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 ”这个就是佛法妙的地方,就是“日用而不知”。 佛陀虽然没有讲,但是你慢慢慢慢这样子修,很自然的,有所得心就淡薄。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 ”我们可以测试一下,你自己检查你自己就知道了,看你是不是真的在修行。 如果你说,我这个人越修,有所得心越来越淡薄。 我一开始是设定一个我来生要追求快乐的心来修行,但是我慢慢觉得这种追求快乐的心淡薄了,反而开始对内心的观照加强了。 恭喜你! 你的方法对了,你有在用功。 如果说你越修行越执着,那你这样子跟佛陀的设计不一样。 佛陀说:“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 ”那表示你的修行有问题了。 这样,诸位! 你们懂吗? 每一个法门,它的表面上都是会创造一些快乐的东西让你追求。 但是佛法甚深微妙的地方就是,你修久了以后,你自己会改变,它自己会调整。 当然,如果你知道,你早一点加理观,那改变更快。 就算你不知道,它也会往内心中引导。 所以,老参跟初学者,最大的差别就是法执。 你看这个初学者很精进,但是他没抓到重点,因为他是用有所得心在精进,所以这个初学者容易出差错。 老参,他慢慢会归心性以后,他有一个问题,不是精不精进,他就开始懈怠了。 这个地方就是说,佛法的施设,一开始是从三乘的因缘施设,“我设是方便”,但是佛陀留一个没有说:“令得入佛慧”,其实是入真如三昧了。 丑二、会权归实前面的为实施权,以三乘的因果来引导我们,最后以真如三昧做一个收尾。 这两个合起来,我们看丑二的“会权归实”。 有佛子心净  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  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  说是大乘经我记如是人  来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  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  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  故为说大乘声闻若菩萨  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无疑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  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  济度于众生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  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  此事为不可我们简单做一个消释。 前面的为实施权跟后面的开权显实,如果把真实法跟方便法合在一起,那会是什么情况? 那叫做会权归实。 就是站在真实的真如角度来看这些三乘的因果修证,就产生了三种结果,叫做:人一、教一、行一。 第一个,人一。 所有能修行法的这些人就变成统一起来了。 我们看第一种。 “有佛子心净”,这个是指别教菩萨。 这种人善根比较强,执着比较轻,他已经入了权教菩萨了。 一个法执弱的人(这跟空性有关系,空性强的人法执弱),他的心是调柔的。 那种调柔的利根人,在“无量诸佛所”,能够行大乘的菩萨道。 “为此诸佛子”,这样的佛子,佛陀可以跟他们讲《妙法莲华经》,让他会事入理,站在真如本性。 那么这种人一讲以后,佛陀马上跟他授记,“来世成佛道”。 第二种人也可以说妙法。 第二种人以深心念佛。 这个“深心念佛”,祖师的注解是说“由事持达理持”。 先从忆佛念佛,本来是从事相的因果上来念佛,最后到理持的正念真如。 一方面能够理观的事修地念佛,一方面能够持戒修福。 “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这种人佛陀也可以讲一佛乘思想。 讲完以后授记,他起大欢喜。 就是说,我一开始本来只是追求某一个果报,没想到这个果报比我想象的更大,是成佛! 为什么呢? 因为“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 佛陀知道他有这样的能力能够堪受妙法。 有一种人是没办法堪受的,他也不是权教菩萨,他也不是深心念佛持戒的人,那怎么办呢? 我们看:“声闻若菩萨。 ”有一种钝根的三乘人,法执很重,他只能够单一地修学,你跟他讲理观他没办法接受的。 他说,我是修四谛成就涅槃,十二因缘成就缘觉,我修六度成就六度功德。 他就是执着一对一的。 “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 ”也没关系,即便他是相信的三乘法,但是真如的熏习还是存在的。 他不知道,那是另一回事。 佛陀的法门本来就是双重效果,它是权法妙、实法妙。 所以他迟早有一天也会知道这个道理的,也“皆成佛无疑”,只是迟早问题而已。 就是,你越钝根,你那个成佛拉得越长,如此而已。 这个是讲“人一”。 就是修行的人到最后都是菩萨,从佛陀的眼光看都是菩萨。 第二个,我们看教法也是一佛乘的(教一)。 “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佛乘的教法,也没有二乘三乘的差别。 除非是佛陀一时的方便,用一种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来引导众生。 也就是说,其实涅槃,是佛陀知道他在修行的过程中,内心会出现一种涅槃寂静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安立作涅槃,其实他没有离开一念心性。 从究竟义来看,每一个人都是走上成佛之道,每一个人都是趋向真如,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 所以,从佛的眼光,只有成佛之道,只有趋向真如,教法是一个。 第三个,我们看行法(行一),就是他的修行跟结果。 “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 ”诸佛出世的目的,究竟是宣说一心真如。 “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这个才是究竟义,其他都是方便说。 为什么一佛乘是究竟义呢? 因为“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 这句话很重要! 佛陀,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佛陀,它这个“终”字是关键了! 他不可能放一个弟子永远停留在阿罗汉的座位上,不可能! 佛陀既然有本事把他从凡夫带到阿罗汉,一定会提醒他、敲打他,让他不断进步。 也就是说,佛陀可能会暂时地让他安住在阿罗汉,但不可能一直让他常在阿罗汉。 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佛自住大乘”,佛陀自己安住在真如三昧的境界,而由真如三昧成就无量的事事无碍的万德庄严,所谓“定慧力庄严”。 佛陀度众生,是以这样的一种万德庄严来度众生。 也就是说,佛陀“自证无上道”,这种大乘的真如的平等法,没有对立之法。 佛陀自己成就大乘不二的平等法,如果用这种小乘的小果来度化众生,“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那绝对不是佛陀的本怀。 所有的佛弟子,只要你相信佛陀,你跟着佛陀的脚步走,你只可能暂时地生天、暂时地往生极乐世界、暂时地到涅槃。 只要你相信佛陀的话,佛陀总有一天会让你成佛的,总有一天。 他不会把你丢下的。 否则佛陀就是悭贪了。 如果有人没有看到《法华经》怎么办呢? 那也没事,佛陀就有本事去启发他。 因为佛陀在设计法门的时候,他当初的设定就是两种功能:一种功能是成就因果,另外一种功能是启发你的自性功德。 虽然你不知道,它也有这种内熏的作用,叫真如内熏。 只要你今天遵从佛陀的教法去做,佛陀一定有本事让你成佛,只是时间的问题。 我们这段先讲到这,待会再来总结。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回 向 偈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更多文章视频识别并关注 娑婆客amtf观看全集视频文字识别并关注 一路西行amtf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学习完整经典 发布时间:2020-10-24 05:00:0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30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