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一) 内容: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二、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一)正确认识死亡第四要的后两句指明了大乘行者在临终之际的修持方法。 《入行论》中说:“昼夜不暂留,此生续衰减,额外无复增,吾命岂不亡? ”大意是说,光阴在一寸一寸逝去,生命在一天一天衰减,死亡正在一步一步地走近我们,谁也无法阻挡它的脚步。 既然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结局,那么在临终之际,我们佛弟子应当怎样修持呢? 首先,对死亡必须要树立起正确的观念。 比如说,太阳尚未升起之前,天空会明亮起来吗? 不会的。 只有旭日东升,白昼才能到来。 同样,只有了解死亡,才能掌握死亡时的正确修持方法。 现在,大家对死亡的真相要么一无所知,要么太过肤浅,所以才会沉浸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贪执于此生的苦乐与利衰。 带着对此生的贪执,即使终生苦修也难以取得任何成效,一切辛苦必将如竹篮打水一般徒劳无功。 这样苦修,还不如去游山玩水、享受人生,起码还能得到一点短暂的欢乐。 死亡这件事,看似简单,实际上极端复杂,超出科学的认知,也超乎我们的想象。 死亡对每个人的生命走向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个佛弟子,绝不能逃避死亡的话题,必须要对死亡树立起清晰的正知正见,对死亡无常产生刻骨铭心的感受。 这样才能不再贪执此生的利益,不再为世间八法所动摇,修行路上的每一步付出都能成为增长菩提心的助缘。 《亲友书》中说:“寿命多灾厄,如风吹水泡,若得瞬息停,卧起成稀有。 ”意思是说,生命就像被大风吹拂的泡沫,随时可能破灭。 今晚睡去,明天早上不一定能够醒来。 在西藏,修行者们常常以各种方式来提醒自己这个事实。 比如,在晚上入睡以前,他们会把饭碗倒扣着放,提醒自己今晚可能会死去,没有机会再使用这个碗了。 再比如,冬天使用火炉时,藏人往往在入睡前给炉火盖上一层灰以保持火种,方便第二天继续点燃。 但很多修行者刻意不盖上这层灰,并提醒自己:今晚可能死去,再没有机会使用火炉了。 以此方式来加深自己对死亡的紧迫感。 现代修行人跟古人相比,外在的物质条件改善很多。 比如说,古代修行人一生可能只有一串佛珠,而现在有些修行人浑身上下挂满了昂贵的佛珠;古代修行人很少有佛堂,而现代修行人有宽敞舒适的佛堂;古代修行人只有一套八供杯,而现代修行人可能有五六套。 这些外在条件虽然提高了,但真正的修行质量却降低了,因为现代修行人对死亡无常的观念薄弱了。 阿底峡尊者在圆寂前,有个弟子请示道:“您圆寂之后,我去禅修,可以吗? ”尊者回答:“这是恶行,应该舍弃。 ”弟子又问:“那么讲经如何呢? ”尊者给了相同的回答。 弟子再问:“一边禅修,一边说法呢? ”尊者的回答还是一样。 弟子最后问:“那么我到底该如何修持呢? ”阿底峡尊者回答:“舍弃今生! ”萨迦派的大德也说过:“贪执此生非行者。 ”所以,“舍弃今生”是修行的重要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放下对今生的贪执? 最好的方法就是认识死亡,并观修死亡无常。 (二)如何观修死亡无常《了义炬》《解脱庄严宝论》等很多经论都告诉我们:要通过三根本、九理由和三个决定来建立对死亡无常的正确认知。 这个内容我们在第一要中已经介绍过,现在做一点简单的回顾和补充。 第一根本:必定死亡。 有三个理由:1.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能逃避死亡。 2.身体是有为法。 3.寿命在不断减少。 手机没电了可以充电,寿命终结了我们却无法延长。 一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的生命就永远消逝了。 经典中用三个比喻来形容人类的寿命:射箭的比喻。 寿命就像射向天空的箭,即使射箭的人力大无穷,能把箭射过云端,箭最终还是会坠落地面,寿命也是如此。 流水的比喻。 寿命好比储存在水缸里的水,而水缸底下有一条细细的裂缝,水会一滴一滴地从裂缝漏出。 每漏一滴,水就会减少一滴。 一天一天持续下去,水缸里的水最终一定会漏光。 我们的寿命也是如此。 屠宰场的比喻。 当屠夫把牛牵向屠宰场时,牛每走一步,就离屠宰场更近一步。 牛就像我们的寿命,屠宰场就像死魔,每过一天,我们就离死魔更近了一步。 这三个比喻生动说明了寿命的真相。 明白了真相,我们还能心安理得地继续享受生活吗? 第二根本:死时不定。 有三个理由:1.寿命不定。 一件商品有保质期,而我们的寿命却没有保质期,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大限何时到来。 2.身体不可靠。 比如,眼前这栋房子,由钢筋水泥构建而成,坚固耐用,刮风下雨都不会损坏。 可我们自己的身体呢? 天冷一些就会感冒;石头拌一下就会摔伤;今天不洗澡明天就有汗臭味;中午没吃饭,晚上就会饿得头晕眼花。 从外在的肌肤到内在的五脏,我们的身体是如此的脆弱,依靠这样的身体,寿命怎么能有保障呢? 3.生存因素少,死亡因素多。 第三根本:死时除了佛法,没有任何事对我们有所帮助。 也有三个理由:1.钱财对死亡没有任何帮助。 2.亲人对死亡没有任何帮助。 3.身体对死亡没有任何帮助。 健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很听话——外出游玩时腰腿有力,熬夜玩游戏时眼睛不会疲惫。 但真到了临终之时,身体一丝一毫也不会再听我们的指挥,留给我们的只有难言的疼痛。 在西藏俗语中对死亡有个比喻:在一块四四方方的酥油里,如果掺杂了一根毛发,人们会把这根毛发挑出来扔掉,一点酥油也不会沾上。 我们在死亡之时就像那根毛发,酥油就像有生之年的财物、亲人和身体,没有任何一样能够跟随我们,我们会被无情地抛弃,孤苦无依地进入中阴。 由三个根本产生了三个决定:1.因为必定会死,所以决定——必须要修行。 2.因为死时不定,所以决定——当下就要修行。 不能等到再多赚点钱、等退休、等老了以后再修行,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 3.因为财物、亲人、身体都对死亡没有帮助,所以决定——不必为他们再付出代价,要为修行而努力。 由“三个决定”可以看出,正是死亡无常的三个根本,造就了学佛修行的最佳条件。 在《解脱庄严宝论》中,除了教导我们要以三根本、九理由、三决定来建立正确的死亡观念,还强调了要依靠“他相续”来认识死亡,也就是要通过观察他人的死亡来加深自己对死亡无常的感受。 每当我们听说有人死去时,不能觉得事不关己,而是要提醒自己:“下一个可能就轮到我了。 ”这并不是自寻烦恼,也不是杞人忧天,这是客观事实。 我们的寿命真是无常的。 看看那些死去的人就能体会这个事实:他们很多都比我们年轻,比我们有钱,比我们健康,他们死前都对人生充满了向往,谁都觉得自己还能享尽天年,但死亡毫不留情地带走了他们。 我们又凭什么能比他们幸运呢? 实际上,正如龙树菩萨所说:“卧起成稀有。 ”我们连活过明天的把握都没有。 那么为名利、健康、亲人去奋斗,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要牢记冈波巴大师的教导,经常用“他相续”来加深自己的危机感。 (三)了解死亡的过程在当前流行的世俗观念中,通常认为人死如灯灭,死亡就是一了百了,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完全违背了客观事实。 死亡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过程,现代科学虽然一直试图探索死亡的真相,但目前的认知极为粗浅,可以这样说:死亡还是一个科学尚未涉足的陌生领域。 为了让大家对死亡有个粗略的了解,下面简单介绍一点佛法经论里关于死亡的描述:我们人类的身体总共有七万二千种脉络,有粗大的,也有微细的,每个脉络中都有气在运作。 气脉并非生理解剖学所说的神经和血管,而是人类肉眼和医学仪器所观察不到的物质存在。 脉络里的气正常运作时,我们是健康的。 如果有些气脉不运作了,我们就会患病,但不会立即导致死亡。 七万二千脉络中有三个主脉——精脉、血脉和中脉。 人在临终之时,所有脉络上的气都融入精脉和血脉,然后精脉和血脉里的气再融入中脉。 中脉里有上气和下气,上气也称为白菩提,下气称为红菩提。 上气下降,下气上升,两者会合于中脉中间的中心点——一个极其微细、肉眼看不见、心气一体的东西,名字叫“不毁持命气”。 当所有的气都融入此点时,人就会彻底死亡。 我们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这是在“基、道、果”中“基”的层次上说的。 那么,死亡时基位的表现是什么? 我们以五蕴中的色蕴为例:当人即将死亡的时候,色蕴会消失,相应会有二十五个粗大的现象出现。 色蕴消失的同时,“地、水、火、风”四大中的地大也随之消失。 地大消失的时候,亡者会感觉像被大山压住一样,或者感觉身体一直在往下沉陷,四肢越来越难以移动,这是地大消失的一个征兆。 地大消失的同时,眼根也随之消失——人在活着的时候可以自由地睁眼、闭眼,而在死亡之际,睁开眼就难以闭上,闭上眼就难以睁开,这说明眼根正在消失。 之后,外相也逐渐消失——活着的时候容光焕发、精神饱满,死亡的时候气色会逐渐暗淡,意识会慢慢散失,这是外相。 内相的消失只有亡者自己才能感觉到,会看到诸如海市蜃楼一类的幻象,这是内相消失的征兆。 这就是色蕴消失时的大略情景,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消失的时候,各自会有不同的现象出现。 人类在死亡之前也会出现很多预兆。 比如说,耳朵逐渐听不见声音了,可能会在六天后死去;舌头感觉不到食物的味道了,可能五天后会死去;眼前出现很多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花纹,可能会在四天后死去;鼻子闻不到味道了,可能三天后死亡;身体失去了软硬、冷暖的触觉,可能两天后死亡。 还有一种预兆是在梦中,如果梦见自己孑然一身孤独行走,这是寿命不长的一个预兆;如果梦见自己骑着一头驴走来走去,这也是死亡的一种预兆;如果梦见自己来到一个山顶,山顶有很多紫矿树,自己采下红色的花,这也是一个不好的梦兆;或者梦见骷髅,梦见自己成为一个婴儿,这都是死亡的预兆。 当然,这些预兆都是对于重病患者所讲的,猝死的人不会产生这些征兆。 以上只是对死亡一点极粗浅的介绍,更详细的过程大家可以参看《中阴祈愿文》。 如果问大家:“谁知道去哪个地方旅游又便宜又好玩啊? 谁知道哪家川菜馆最好吃? 谁知道哪家网店正在打折? ”大家可能立刻能够回答。 可如果问大家:“你会在何时死去? 以什么方式死去? 死亡时会面临什么状况? ”大家只能面面相觑:“哦,不知道……”这就是我们人类最可悲的地方,无关紧要的事情都一清二楚,对于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急迫大事——死亡,反而一无所知。 这就是无明。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 发布时间:2020-10-22 17:42:3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3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