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四行胜方便(一) 内容: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四、依靠四种特殊修行转化恶缘——四行胜方便​在听闻《修心七要》时,我们要时刻牢记冈波巴大师的教诲——闻思修同时进行。 要把《修心七要》实践于生活,实实在在地降低自私之心、提升利他之心。 不然佛法知识再渊博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听闻佛法就像磨刀。 磨刀固然重要,但如果一直磨刀而不去使用,刀磨得再锋利又有什么意义呢? ​前面我们讲了以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转化恶缘的方法,现在我们学习“依靠四种特殊修行转化恶缘”的方法。 根本颂是:“四行胜方便,所遇修道用。 ”四行是指哪四行? 第一行是积累福德;第二行是忏悔罪业;第三行是布施非人;第四行是供养护法。 ​(一)积累福德​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诸多恶缘,如罹患疾病、家庭不和、学习成绩下降、工作不顺利等,除了前面讲过的我执、迷境等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过去世福德资粮的积累过于缺乏,种下了种种苦因。 恶缘就像一位令人生畏的严师,从因果的角度警示我们、督促我们、鞭策我们——从现在开始,必须种下快乐之因,积累福德资粮,竭尽全力去利他。 能够建立这样的认知,恶缘就能转化为增长菩提心的动力。 ​1. 一切福德源于利他福德分为世间和出世间两种。 我们目前所拥有的福德是属于世间还是出世间? 这并不容易判别。 比如古语说:“富贵修道难。 ”意思是说,虽然拥有美满的世间福德,却往往会成为出世修行的障碍。 是不是这样? 有钱有势的人生活顺心如意,很容易沉溺于享乐之中,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需要用佛法来解决。 即使对佛法有了点兴趣,也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很难生起出离心和慈悲心。 这种现象很普遍。 因此,美满的世间福德不见得是好事。 ​还有一种人,虽然在健康、事业、家庭等方面的世间福德欠佳,但出世间的福德却很大——能遇到殊胜的法教,对上师三宝有虔敬心,出离心较强,对众生有慈悲心等。 ​​从解脱成佛的角度来说,出世间福德的价值要远远超过世间福德。 ​当然,如果同时具备世间、出世间的福德就十全十美了。 可惜我们生活在轮回世界中,怎么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呢? 即使是世间福德也难以十全十美。 比如说,有的人家庭和睦,但财运很差;有的人事业成功,但婚姻失败。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说无二三。 ”这些现象都印证了轮回的本质是有缺陷的、充满痛苦的——或是苦苦,或是坏苦,或是行苦。 其中的行苦难以察觉,所以最有欺骗性,也最具危险性。 我们凡夫所认为的快乐实际上都是行苦。 譬如我们现在家庭和睦、衣食富足、身体健康,但不可能一生都保持现状。 终有一天,心爱的人会撒手而去,钱财会消耗殆尽,美貌会变成鸡皮鹤发。 一切世间福德都是靠不住的、无常的、有漏的。 而出世间福德却是永恒的、无漏的,不会导致痛苦的。 因此,我们要努力积累的是出世间福德。 无论是世间福德还是出世间福德都源自于利他。 在积累福德资粮的过程中,表面上我们在帮助他人,实际上是他人帮助了我们。 ​我们凡夫习惯于损人利己,所得到的结果不但不是快乐,反而一世比一世贫穷,一世比一世恶缘多。 假如我们不幸生活在饥荒年代,虽然生而为人,却会过着饿鬼道的生活,别说食物,就连喝一杯清水的福报也许都没有。 为什么会这样? 就因为我们过去世一直利益自己、负债累累。 我们当初在损人利己时,肯定会认为自己很有本事。 如果真有本事,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实际上,诸佛菩萨、大成就者们才是真有本事,他们生生世世都在无私忘我地利益众生,所以现在获得了庄严的相貌、永恒的快乐、至高无上的成就。 他们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对象。 ​如果我们希望转化恶缘、获得快乐,就必须去积累福德资粮。 比如我们想吃一碗打卤面,却一直坐在家里等着,恐怕等一年也吃不上。 我们必须要站起来,到商店去买菜、买面,回家煮面、做卤,才能吃到一碗美味的打卤面。 ​我们未来的生命是充满恶缘还是充满福报? 完全由现在的思想、言行决定。 作为一名佛弟子,一定要目光长远,要创造永恒的快乐。 眼前的世间福德是短暂、虚幻的,就像昨夜的梦一样。 梦中我们当了国王,可早上醒来后,宫殿在哪里? 嫔妃在哪里? 我们依然两手空空。 过去拥有过的爱欲荣华都是如此,都如梦幻泡影。 现在拥有的一切,转眼之间也会消失殆尽。 然而我们却为这些梦幻泡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害了无数生命,造作了无尽的恶业,这就叫作“求虚乐,得实苦”——追求毫无价值的快乐,得到实实在在的痛苦。 作为一名佛弟子,要明白未来的生命更为重要,要追求永恒、究竟的出世间福德。 为了获得究竟快乐,坦然接受现在短暂的恶缘是值得的。 ​密勒日巴尊者说:“要节省自己的食物布施他人,要节省自己的睡眠勇猛精进。 ”节省自己的食物和睡眠属于短暂的痛苦,而布施和精进却能获取永恒究竟的快乐。 换个角度来说,食物和睡眠属于我们自己,如果总是享用,对自己很不利。 我们一生都在享用食物、睡眠,可除了肥胖,还得到了什么? 也许还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吧。 更不幸的是,在享用食物、睡眠的同时,我们的贪心也一直在增长,越来越强壮。 如此下去,我们会越来越受制于贪心,越来越做不了自己的主,最终发展到无恶不作。 自我放纵的结果是令人恐惧的。 ​第十世班禅大师讲过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对儿子非常溺爱,从小到大百依百顺,即使儿子做错事也不好好管教。 因此儿子从小就肆意妄为,养成了种种恶习,长大以后无恶不作,最终犯下重罪,被判处了死刑。 临刑前,儿子在与母亲诀别时,残忍地咬下了母亲的耳朵,并恶狠狠地说:“如果你从小好好管教我,我不会走到今天。 ”​不自我约束的结局就是这样可怕,所以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以佛法的角度来说,严于律己是自利,宽以待人是利他。 我们要以智慧来严于律己,以慈悲去宽以待人。 ​总之,修行人要培养真心诚意、强而有力的利他之心,这是一切福德的根本,也是转化一切恶缘的良方。 2. 以佛法的方式积累福德​积累福德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佛法的形式,另一种是日常生活的形式。 ​以佛法形式来积累福德的方法极为丰富,《大乘修心七要初学易入菩提之道》中提及了供养上师、承事僧众、供养非人,还有供灯、造塔、造擦擦(小泥塔)、绕塔、磕大头等多种方式。 在西藏、尼泊尔等地区,由于有信仰佛教的传统,所以积累福德的机会相当充足——寺庙、佛塔随处可见,路边到处都是玛尼堆、转经筒,山上大多挂着经幡,人们随时可以去转山、绕塔,乃至被掠过经幡的山风所吹拂,都可以积累福德。 藏人手里都拿着佛珠、转经筒,很多人每天磕大头、供灯,以丰富多彩的方式积累福德资粮。 但是在大城市里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大多数城市人甚至连积累福德的概念都没有。 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人的福报确实比较差。 ​佛法中还有一个殊胜的积福方式——七支供,也就是“礼敬诸佛,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普皆回向”。 ​(1)第一支:礼敬诸佛意思就是向诸佛菩萨、传承祖师或皈依境顶礼。 顶礼的时候,意念中要承认自己业障深重、烦恼炽盛,而诸佛菩萨慈悲真切、智慧深广,让自己生起虔敬心。 身体则五体投地,口中赞叹如来功德,赞叹如来身之功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赞叹如来语之功德——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等六十种妙语;赞叹如来意之功德——大悲心、大智慧、大愿力等。 ​如此,以我们的身语意礼敬诸佛菩萨的身语意,福德资粮能够快速圆满。 ​(2)第二支:广修供养如果有佛堂,每天要供水、供灯等。 所有吃、穿、住、行的生活用品,在自己使用之前先供养给一切诸佛菩萨,并念诵供养文。 ​(3)第三支:忏悔业障如《普贤行愿品》中所说:“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念诵《三十五佛忏悔文》和持诵百字明咒、不动佛咒、金刚萨埵咒等,都可以消除身、语、意的各种罪业。 (4)第四支:随喜功德我们要随喜佛陀的成就,随喜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仪,随喜阿罗汉证得圣果;看到有钱人,要随喜他们财物富足;看到帅哥、美女,要随喜他们的容貌;看到别人身材健美,要随喜他们的身材。 总之,我们要随喜他人的一切福报,而非嫉妒他人。 福报是过去世善业的结果,嫉妒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比如说,如果嫉妒能获得美貌,那嫉妒一下还值得。 可惜越嫉妒,容貌会变得越丑陋,佛经中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因果故事。 因此,一定要养成随喜功德的习惯。 ​随喜是很合理的要求,并非不近人情。 《入行论》说:“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今见人获利,何故生嫉恼? ”意思是说,我们修行人最初的发愿是利益他人、普度众生,如果看到别人的功德心生嫉妒,这岂不是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吗?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切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如果母亲幸福、美丽、富有,我们会嫉妒吗? ​因此,随喜功德是一个合乎情理的要求,我们要努力修持。 ​(5)第五支:请转法轮按照佛教的传统,“法”是要去“求”的。 善知识或上师不可能来央求弟子:“我想传法了,你们都来听好吗? 你们什么时候有时间啊?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迦耶证悟之后曾说过四句偈颂,意思是说:我证得了奇妙、殊胜的境界,但这甘露一样的无上妙法,众生难于理解,我跟任何人都无法沟通,不如安安静静地独自修行吧……随后,释尊四十九天都没有传法。 直到大梵天、帝释天带着成千上万的天人,向佛陀供养了法轮、海螺等宝物,真诚地祈请佛陀宣讲佛法,这样,佛陀才开始初转法轮。 这是不是表示佛陀很傲慢、没有慈悲心、不愿意普度众生呢? 当然不是。 这正是佛陀度化众生的一种善巧,以此方式来表明佛法的珍贵。 世人看到大梵天、帝释天都来恭敬求法,自然会重视佛法、珍惜佛法,这样才能获得佛法的利益。 ​(6)第六支:请佛住世作为佛弟子,我们要祈请诸佛菩萨、上师大德长久住世,这一点相当重要。 世间福德和出世间福德都要依赖佛法真理才能获得,而佛法的传承和弘扬必须依赖诸佛菩萨、上师大德的住世。 因此我们要请佛住世。 ​(7)第七支:普皆回向最后,要把“七支供”的功德全部回向众生。 如《普贤行愿品》中所说:“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七支供”是积累福德的殊胜方法,我们最好每天都念诵,并在现实生活中付诸实践。 ​在金刚乘法教中,有一种积累福德的特殊方法——供曼扎。 这也是四加行之一。 此外,修火供、烟供也是积累福德的有效方法。 ​这里要提醒大家,积累福德的目的是为了转恶缘为菩提道用,而不是为了服务于世间目的——变得更富有、更健康、更有地位等。 在积累福德的过程中,要时刻牢记我们的目的——生起菩提心。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 发布时间:2020-07-16 17:10:13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2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