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三境毒善根 内容: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四)下座后的修持方法​前面介绍的“自他交换呼吸法”比较侧重于上座时的修持。 那么,在下座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保持自他交换的观念,努力生起世俗菩提心呢? 《修心七要》继续为我们开示:​1. 三境毒善根​“三境毒善根”的全称是“三境三毒三善根”。 意思是说,三境会引发三毒,而三毒可以转化为三善根。 三毒当然是指贪嗔痴。 那么,什么是三境? 什么又是三善根? 下面我们来一一解释。 ​内心的烦恼需要具备三个因缘才会产生。 第一是“对境”,对境分为三种,我们在下面会详细解释。 第二是“惑根未断”,意思是说,即使我们现在心态平静、面色和蔼,但内心中烦恼的根,也就是“无明、我执”并没有断除。 第三是“非理作意”,就是指种种不如法的意识活动。 比如俗话所说的“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当我们面对一个仇人时,立刻会回忆起以往的种种矛盾,内心的仇恨之火瞬间就被点燃了,这叫作“非理作意”。 ​《修心七要》在此处指导我们:可以从对境的角度来解决烦恼。 对境分为三种,所以叫“三境”。 ​第一是“美境”。 指一切美好的、令人赏心悦目的或者引发我们欲望的情境。 本来我们内心的贪欲正在舒舒服服地睡觉,因为美境的赫然出现,贪欲立刻惊醒过来,然后像一只疯猴一样跳来跳去,逼迫我们听从贪欲的指挥去胡作非为。 ​第二是“丑境”。 指一切丑陋的、令我们厌恶、仇视的对境。 丑境会唤醒我们内心的嗔恨,嗔恨立刻会操纵我们的语言和行为——不是怒目而视,就是破口大骂。 ​第三是“不美不丑境”。 遇到这样的对境我们能平安无事吗? 也不能,因为不美不丑境会导致我们陷入愚痴。 比如我们和一个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人在一起,可能一会儿就昏昏沉沉地进入梦乡了。 “三境”涵盖了一切情境,引发了不同类型的烦恼。 也就是说:我们的贪嗔痴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在不停轮换而已。 那么,当三境出现时,我们有什么办法对付烦恼吗? 经论中为我们提供了三个方法。 ​(1)逃避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如果我们的贪欲很重,就要尽量少接触令我们怦然心动的美境,即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如果我们心胸狭窄、脾气很坏,就要尽量避开我们厌恶的人,防止嗔恨的发动。 对于初学者来说,“逃避对境”是避免贪嗔痴最好的选择。 ​(2)对治佛法对治烦恼的法门浩如烟海。 作为一名佛教教徒,必须熟知一些基本概念。 比如“三藏”,三藏属于教法,即“经、律、论”。 其中律藏是对治贪欲的,经藏是对治嗔恨的,论藏是对治愚痴的。 还有“三学”,就是指“戒、定、慧”。 戒主要对治贪欲,定主要对治嗔恨,慧主要对治愚痴。 无论是小乘、大乘还是金刚乘,都有众多的对治烦恼的殊胜法门。 ​(3)转换对于初学者来说,要用“逃避”来防止烦恼;对于中等水平的修行人来说,可以用“对治”来减少烦恼;对于高水平的修行人来说,应当以“转换”来断除烦恼。 此处,《修心七要》为我们开示了“转换”的方法——把三毒转化为道用。 也就是说,不仅要把外在的“三境”当作修行的助缘,内在的“三毒”也要转为修行的道用,这属于比较高的修行层次。 ​对于凡夫来说,贪嗔痴三毒产生的时候,如果没有依靠佛法去解决,那么,三毒并不会保持原状,而是会不断增长。 以发脾气为例——爱发脾气的人,脾气会越来越大;不爱发脾气的人,心态会越来越柔和。 也就是说,当我们大发雷霆时,自以为把对方吓倒了,占尽了优势,事实上我们自己的损失太大了。 我们的嗔恨就像一头猪,猪每吃一顿饭就会长得更肥;越肥离屠宰场就越近。 同样,我们每发一次脾气,就相当于给“嗔恨”这头猪喂了一顿大餐,嗔恨越重,我们离地狱也就越近。 ​因此,如果我们对烦恼既不逃避,也不对治,更不转换,烦恼必然会越发炽盛,加快我们去往三恶道的步伐。 尤其在当今时代,各种时尚用品、奢侈品层出不穷,我们的欲望也在随之增长。 是不是这样? 我们小时候对于豪车、别墅、手机这些东西有欲望吗? 当然没有,因为那时这些还没出现。 现在,如果有个人把我们的手机摔坏了,我们立刻就会发脾气,这就是对境带来的烦恼。 如果我们对烦恼不加以对治或转化,那么,除了三恶道,我们将无处可去。 ​转换烦恼的方法是什么呢? 就是“三境毒善根”。 幸好后面写了一个“善根”,这是关键所在! 这才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逃离三恶道的生路。 以前我们修行时,如果对美境产生贪欲,自然会想:“糟糕,贪欲是不好的,怎么办呢……”心里会有一点畏惧。 但现在我们有了《修心七要》,就不必再畏惧、逃避,而是要鼓起勇气去转换。 具体如何操作呢? ​当我们遇到美境时,贪欲随即就会产生,此时我们不必对治,但一定要有所警觉:“贪欲来了! ”我们不是木头也不是石头,我们是聪明的人类,完全有能力观察到贪欲的产生。 这时要这样观想:“哇! 太好了! 让一切众生的贪欲都集中到我内心,堆积在我的贪欲之上,让一切众生的贪欲从此消失,证得菩提! ”这样,在贪欲产生的当下就已经转化为道用了。 如果能这样观想,我们将不再畏惧贪欲,反而会渴望贪欲的增长。 因为现在贪欲已经变得意义非凡——我们正在替众生生起贪欲,无数众生的贪欲会因此而断除。 以前贪欲是烦恼;现在贪欲是道用。 以此类推,当遇到丑境时会产生嗔恨。 我们要马上警觉:“嗔恨来了! ”然后观想:“哇! 太好了! 这个嗔恨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很多人的,愿一切众生的嗔恨都集中在我身上,由我来承担,嗔恨越强越好。 ”然后真诚地祈愿:“愿所有众生远离嗔恨,成为菩萨,证悟佛果。 ”​当我们愚痴糊涂时,也可以这样想:“太好了! 让所有众生的糊涂都集中在我身上,我越糊涂越好,这是千万个人的愚痴,由我来承担,愿所有众生远离愚痴,证得佛果。 ”​就这样,三境引发了三毒,而通过修持自他交换,三毒被转换为三善根,这就是“三境毒善根”的含义。 ​从皈依到成佛,修行人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是减少烦恼,推翻我执。 而“三境毒善根”就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一定要反反复复地观修。 ​刚开始修持的时候,可能会感觉难以接受,生怕这样的观想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后果。 久而久之坚持下去,我们就会习惯性地生起这样的勇气——把一切众生的贪嗔痴,以及贪嗔痴所导致的痛苦都由自己代受,都堆积在自己的我执之上,让我执受尽折磨,直至被彻底摧毁。 这样,菩提心才能得以展现。 不进行这样的自他交换,我执根本不会受损。 如果我们一边增长佛法知识,一边增长我执,像一对牛角一样各长各的,这样的修行是毫无意义的。 ​经过如此的转换,不仅是三毒,五毒、百毒乃至八万四千烦恼毒,都可以成为生起菩提心的助缘,这多么伟大啊! 多亏了有烦恼啊! 作为一介凡夫,我们最不缺的就是烦恼,最丰富的也是烦恼,最狡猾的还是烦恼。 如果没有减少烦恼,我们所修的法、所做的功课,很可能变成增长我执的助缘。 如冈波巴大师所说:“法不如法,反而会成为堕入恶道之因。 ”而“三境毒善根”这个方法,可以称之为“以毒攻毒”——以烦恼对治烦恼,以烦恼消灭烦恼。 是一个无比殊胜的窍诀。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 发布时间:2020-05-14 17:10:0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2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