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对治亦自解,道体住普基,坐间修幻化 内容: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二)对治亦自解​能观察“诸法如梦,心性无生”的那种心态叫作“对治”。 客观是不是实有? 主观有没有自性? 一切是不是真实存在? 当这样的“对治”念头产生的时候,我们在这种念头的本质上安住,会发现“对治”这个心理活动同样也没有实质,这就叫“对治亦自解”。 ​作为一个修行人,最大的任务就是要观察自心:自己正在想什么? 产生了什么念头? 比如说,作为一个凡夫,一旦发脾气了,马上就会瞪眼,甚至会骂人、打人。 但作为一个修行人,一旦发现自己发脾气了,先不要着急瞪眼,也不要着急骂人,更不要着急动手,最需要着急做的就是去观察脾气——脾气怎样发生的? 正在发脾气的自己和之前的自己有什么不一样? 肯定是多了一个东西,多了什么? 什么样子? 什么形状? 从哪里来? 现在在哪儿? 当“脾气”过去以后,它消失在了哪里? 如果能这样分析,借助于“脾气”,我们就能找到心的本性。 脾气越大、越怒气冲天,越不要着急付之于行动,而是要看着脾气,找一找脾气的本质,如果能这样做,说明我们已经战胜了脾气、降服了脾气、超越了脾气。 如果我们去找“脾气”,根本不可能找到,这就是心的本性。 ​不仅是脾气,欲望、愚痴、嫉妒、我慢等,各种各样的烦恼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如此一来,这些烦恼就会对我们产生极大的帮助。 因为如果没有烦恼,我们也不会去寻找心的本质,正因为有烦恼,才会引发我们明见心之本质。 ​总之,当烦恼产生的时候,不要跟随烦恼去行动,而要去追逐烦恼的本质——什么形状? 什么颜色? 什么位置? 为什么让我如此难受,对他人如此伤害? 烦恼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 如果我们发现根本找不到烦恼,它空空如也,它毫无力量,这时我们就可以放松地安住,烦恼就很难继续发动了,因为我们把它的根基一次性地摧毁了。 这就是“对治亦自解”。 (三)道体住普基​修持胜义菩提心有两种方法,以上三句所讲的是“观察修”,这一句讲的是“安住修”。 两种方法可以轮流使用。 当我们通过“观察修”找不到心的本质时,就可以安住于此,这就是“道体住普基”。 所谓“普基”是指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八识”中的第八识,和如来藏很相似,所以佛陀以阿赖耶识的名义引导我们了解如来藏。 ​作为人类,我们对于自己工作、生活中的事,事无巨细,都能够了解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自己的公司里有几个主管、几个同事,自己家里有几间房、柜子里有多少件衣服、银行卡里存了多少钱,自己都能了如指掌。 但自己的精神世界是怎么组成的? 一无所知。 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愚痴之处。 作为一个佛弟子,必须要清楚自己精神的构成。 ​我们的精神由“八识”组成。 “眼识”是由眼根和色境产生的,然后,耳听声、鼻闻香、舌尝味、身能触,产生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还有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末那识”,最后,所有识的载体叫作“阿赖耶识”。 在阿赖耶识里,正面、清净的是如来藏,负面、染污的是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最难破除、最难转化的,要靠金刚般的禅定。 八地以上的菩萨之所以未能成佛,原因就是阿赖耶识尚未转化。 ​作为一名初学者,我们可以先了解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是一体的,是前七识的载体,这个识极其微细。 所谓“安住修”就是指在禅修时安住于阿赖耶识的本体之中,也即是安住于如来藏空性而光明的本体之中,没有任何杂念,这叫“道体住普基”。 修行人在禅修时,这样的境界可能偶尔会出现,但一刹那就会消失。 随后要在上师的引导下,通过打坐把这一刹那的境界延长、持续,慢慢引发出来。 ​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安住修”几乎是做不到的,但可以从这样的起点来开始——不回忆过去、不期盼未来,也不随从当下的念头。 这样的禅修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禅修要依赖福德资粮​现在很多修行人都喜欢禅修,但往往多方努力却毫无进展,主要原因不是定力不够,而是福报不够。 很多经典都告诉我们:禅修的甚深境界必须依靠智慧资粮来引发,而智慧资粮必须建立在福德资粮之上。 福德资粮不够,智慧资粮则无法圆满,最后的大彻大悟也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积累福德资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放生、布施、忍辱等,可以归纳为《普贤行愿品》里的七支供:“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这是显教积累福德资粮的方法。 而金刚乘的方法主要是献曼达。 这两种方法一起修持,福德资粮就能快速圆满,这就是金刚乘的殊胜。 福德资粮圆满之后,智慧资粮会油然而生,智慧资粮的顶点就是产生佛陀的般若智慧。 ​现在很多修行人只是执着于禅修,但福德资粮非常缺乏,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积累,甚至连福德资粮的概念也没有。 只想追求禅修的境界,不愿意承担生活的责任,也不愿意为别人服务、为他人奉献,这样的观念对自己累积福德资粮是非常不利的。 如果我们真心希望获得成就、证悟佛果,就必须要全心全意、心甘情愿地为他人付出、为众生创造幸福,这样福德资粮才可能圆满。 ​在如今社会中,这些观念相当缺乏。 以前藏地还保有为他人热忱付出的社会风气。 现在随着旅游开发,交通、电信越来越发达,藏人人心的污染也越来越发达,优良的社会风气越来越薄弱。 如此下去福德资粮怎么可能圆满呢? 就像牧民养奶牛一样,如果给奶牛吃的青草又多又好,挤出的奶也就越多,如果给奶牛的饲料营养很差,牛奶就会减产,质量也会下降。 牛奶就像福德,青草就像众生,修行人想要积累福德资粮,只靠每天供灯、磕头或经常去庙里烧高香,这并不足够。 积累福德资粮必须依靠众生,众生是我们最好的福田。 ​现在大家都乐于供养诸佛菩萨,但对于需要我们伸出援手的普通人却往往冷漠待之,最多也只愿意为自己的亲人朋友付出一些,这样的观念是不对的。 我们要不计回报地帮助别人解决危难,回报之心越小,获得的福报越大;回报之心越强,获得的福报越小。 众生的福田没有种类的限制,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也不分亲疏。 当一个人伸手请我们帮助时,我们已经遇到了种植福田的良机。 向我们伸手的人越多,我们的福报增长得越快。 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正是我们积累福德资粮的最好对境。 如果在别人遇到危难时我们没有出力,就是错过了积累福德资粮的良机。 ​​​我们可以先从一些日常小事做起,比如说,少买自己不太需要的东西,把多余的东西送给需要的人。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慢慢培养起利他的习惯。 积累福德资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孝顺父母。 让自己的父母高兴、满意,不仅修行上的福德能够圆满,现实的人生也会顺心如意。 ​​​我们再用一个譬喻来说明福德资粮的重要性。 对于一位尊贵的国王来说,他不可能居住在脏、乱、差的环境里,要有王宫、宝座,环境要整齐洁净,甚至走路的地方都要铺上地毯。 假如我们想请一位国王住在家里,而我们的家又脏又乱像个垃圾堆,国王会不会来呢? 当然不会。 菩提心就像这位尊贵的国王,如果我们想请菩提心住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内心是不是要具足相应的条件呢? 是不是要像清理垃圾一般,把自私之心、贪嗔痴等烦恼统统清理干净呢? 只有把这些垃圾都清理了,福德才会具足,无比尊贵的菩提心才能居住于我们的内心。 ​(四)坐间修幻化​从下座以后到下一次上座修持之前的时间称为“坐间”,这一句话是指导我们在“坐间”该如何修持。 ​前面在上座时,我们进行了观察修和安住修——将外境抉择为空性,把内心抉择为无生,然后安住在心的本质中。 或者简单一些——放松身体、放松呼吸,不回忆过去、不期盼未来、不随从当下的念头,安住于这样的状态。 ​下座以后,在生活中、工作中,乃至行、住、坐、卧任何时候,要尽量保持上座时“如梦”“无生”的观念——无论是亲友、仇敌,无论是白昼、夜晚,无论外器世界还是有情众生,都是无明、烦恼形成的幻觉,看似清晰,实无自性,其本体都是清净无染的,要保持这样的观念。 ​如果下座后和上座时判若两人,完全忘记了“幻化”的真理,把人生的一切执以为实,贪执财色、追逐名利、损人利己,这样都是不如法的行为。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 发布时间:2020-05-03 21:11:3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2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