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教你一半,自悟一半 内容: 洞山良价禅师是在南泉普愿禅师座下悟道的。 但是,一天适逢剃度恩师——云岩昙晟禅师的忌日,于是他设斋上供。 有一位学僧见到后问道:“你在剃度恩师云岩那里曾得到什么开悟的指示吗? ” “我虽然在云岩恩师座下,可是并没有获得什么开悟的指示。 ” “既然如此,为何要设斋供奉他呢? ” “我并不是尊重先师的道德佛法,只是尊重我剃度的恩师,他没有为我说破,单凭这一点,其恩德山高海深。 ” 学僧仍有疑虑:“既然为先师设斋,那么就是肯定你剃度恩师的禅风了? ” 洞山良价答说:“半肯半不肯! ” 学僧又问:“为什么不全部肯定呢? ” 洞山良价答:“如果全部肯定,就辜负先师了。 ” 洞山良价禅师是在剃度恩师云岩圆寂后,在普愿禅师那里,见到水中自己的影子才开悟的。 他的悟道偈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洞山的悟道虽然是在老师圆寂之后,但不忘记他的剃度恩师。 因此在忌辰设斋致祭,感谢他没有说破,才得睹影自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有一个好的老师,对人生自是相当重要。 不过,到底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的老师呢? 我们又该从这些好的老师那里学习些什么呢? 答案就在“半肯半不肯”。 所谓的半肯半不肯,表面上看是肯定一半,不肯定一半,但实际上,还有另一层意思——“教一半不教一半,学一半不学一半”。 一个好的老师,不是将自己的全部知识都教给学生,而是教学生一些知识和一些方法。 之后,让学生以学到的知识为基础,再用老师教的方法,自己去体会另一半。 这样的老师,不仅给了学生知识,还给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自然是好的老师。 学习也一样,跟老师学的不仅是老师脑子里的东西,更是老师看问题的角度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如果什么事情都靠老师去告诉,那么无异于一只张着嘴的鸭子,只知道吃别人喂给的食物,而毫无自己觅食的能力。 自然是不行的。 我们应该跟洞山良价禅师一样,不要执念于知识本身,而要去探索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在跟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聊天时,不要只听他说话的内容,更要想一想,他是从什么角度入手才有如此洞见的。 这后面的部分,才是对我们最为有用的。 ↓↓↓ 点击"阅读原文" 【与百万佛友共修禅】                  发布时间:2020-02-12 22:53:28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1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