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你业障好重!你很有善根……带你认识最常见的几句佛语 内容: 01你的业障重啊! 业障,听久了实在让人害怕,到底佛教讲的业障是什么? 真的会为我们带来灾难吗? 依照《涅槃经》第十一卷的解释是:“业障者,五无间罪重恶之病。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五无间罪称为业障,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和恶心出佛身血。 而在现实中,学佛者常常挂在嘴边的业障应该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规范行为或遭遇到的某种不幸,也称为“业障”。 在民间这个词也有骂人的意思,意指被骂者为自己的祸患或恶果之意。 而我们所害怕的灾难应该是一种果报才对,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作为凡夫的我们,往往是果报现前才知道害怕,而作为有情的菩萨,当造作到可能导致恶果的因时就会警醒。 所以我们应该觉醒自我,不要太执着于灾难的来临,而应该反思自己的当下,是否在守住本心,断除造作的恶因。 02随缘吧! 面对逆境,佛教徒常常把随缘挂在嘴边。 到底什么是因缘? 随缘在果,不在因。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所有的事、人都是无常的,也就是随时会变化的。 由顺境变逆境是无常,由逆境变顺境也是无常;死亡是无常,出生也是无常。 总之,无常就是变化,就像物理定律,不随主观意识而有或无。 无常的原因是因缘。 种下了因,缘到了,就会起变化,就会有果。 缘是一些外境,是无常的,是无法控制的。 所以讲:“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随缘不是懈怠,消极,而是在因上做出能做的所有努力,“果”上是好是坏都能坦然接受。 但是作为凡夫的我们要做到坦然面对“果”其实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诸法无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个色身,乃至“我”的这个意识,都是躯壳,都只是暂借的。 其好其坏,又何必执着呢? 做到这些,才是真正的随缘。 03你要多发心,常发愿! 到底要发什么心,发什么愿呢? 发心和发愿对学佛很重要吗? 发心是指发菩提心和愿求无上菩提之心这两种;发愿就是发誓愿,要制其心,凡所修行,期证道果。 但是作为学佛者初入佛门,我个人觉得第一步其实是树立信心,即信因果和六道轮回。 因果和轮回是佛教信仰的基石,先要对此法则产生坚定的信念。 如果不信因果轮回,就没法谈发心。 可以看到很多学佛者,就是把佛教当学术研究或者当故事的,或者是有学佛很多年的人最后改变了信仰。 所以坚信因果、轮回,才能推导出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 学佛所做的一切才有意义和动力。 04要多做功德! 什么是功德? 它看不到,摸不到,为何佛教徒还要努力追求呢? 提到功德,我们很容易想到一段达摩祖师和梁武帝的对话。 梁武帝询问达摩祖师:“我广造寺宇,度众人为僧,写佛经、造佛像不遗余力。 凡此种种,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并无功德。 ”梁武帝追问:“为何没有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你不过干了几件好事,这实际算不了什么功德。 ”而六祖慧能大师的评价是:武帝不知正法。 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变为功德。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慧能祖师又说,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吾我自大,常轻一切,即自无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 发布时间:2020-01-23 20:51:03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15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