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卷上 内容: 虹光法师阅藏推荐印经功德殊胜,转发即是印经小乘单译经·第0749部隋 智顗述大藏经 第1915部- 诸宗部 [第45-48卷]内容简介  天台止观有四本。 一曰圆顿止观。 大师于荆州玉泉寺说。 章安记为十卷。 二曰渐次止观。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序宋余杭郡沙门元照述天台止观有四本。 一曰圆顿止观。 大师于荆州玉泉寺说。 章安记为十卷。 二曰渐次止观。 在瓦官寺说。 弟子法慎记。 本三十卷。 章安治定为十卷。 今禅波罗蜜是。 三曰不定止观。 即陈尚书令毛喜请大师出。 有一卷。 今六妙门是。 四曰小止观。 即今文是。 大师为俗兄陈针出。 寔大部之梗概。 入道之枢机。 曰止观。 曰定慧。 曰寂照。 曰明静。 皆同出而异名也。 若夫穷万法之源底。 考诸佛之修证。 莫若止观。 天台大师灵山亲承。 承止观也。 大苏妙悟。 悟止观也。 三昧所修。 修止观也。 纵辩而说。 说止观也。 故曰。 说己心中所行法门。 则知台教宗部虽繁。 要归不出止观。 舍止观不足以明天台道。 不足以议天台教。 故入道者不可不学。 学者不可不修。 奈何叔世寡薄驰走声利。 或胶固于名相。 或混肴于闇证。 其书虽存。 而止观之道蔑闻于世。 得不为之痛心疾首哉。 今以此书命工镂板。 将使闻者见者。 皆植大乘缘种。 况有修有证者。 则其利尚可量耶。 予因对校乃为叙云。 时绍圣二年仲秋朔。 余杭郡释元照序。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上(一曰童蒙止观亦名小止观)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若夫泥洹之法。 入乃多途论其急要。 不出止观二法。 所以然者。 止乃伏结之初门。 观是断惑之正要。 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 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 止是禅定之胜因。 观是智慧之由藉。 若人成就定慧二法。 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故法华经云。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 若偏修习即堕邪倒。 故经云。 若偏修禅定福德。 不学智慧。 名之曰愚。 偏学知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 狂愚之过虽小不同。 邪见轮转盖无差别。 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 何能疾登极果。 故经云。 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 十住菩萨智慧力多。 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诸佛如来定慧力等。 是故了了见于佛性。 以此推之。 止观岂非泥洹大果之要门。 行人修行之胜路。 众德圆满之指归。 无上极果之正体也。 若如是知者止观法门实非浅。 故欲接引始学之流辈。 开蒙冥而进道。 说易行难。 岂可广论深妙。 今略明十意。 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阶梯。 入泥洹之等级。 寻者当愧为行之难成。 毋鄙斯文之浅近也。 若心称言旨于一眴间。 则智断难量神解莫测。 若虚构文言情乖所说。 空延岁月取证无由。 事等贫人数他财宝。 于己何益者哉。 具缘第一 诃欲第二 弃盖第三 调和第四 方便第五 正修第六 善发第七 觉魔第八 治病第九 证果第十。 今略举此十意。 以明修止观者。 此是初心学坐之急要。 若能善取其意而修习之。 可以安心免难。 发定生解证于无漏之圣果也。 具缘第一夫发心起行欲修止观者。 要先外具五缘。 第一持戒清净。 如经中说。 依因此戒。 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是故比丘应持戒清净。 然有三种行人。 持戒不同。 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时不造五逆。 后遇良师教受三归五戒为佛弟子。 若得出家受沙弥十戒。 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 从受戒来清净护持无所毁犯。 是名上品持戒人也。 当知是人修行止观必证佛法。 犹如净衣易受染色。 二者若人受得戒已。 虽不犯重。 于诸轻戒多所毁损。 为修定故即能如法忏悔。 亦名持戒清净能生定慧。 如衣曾有垢腻若能浣净染亦可着。 三者若人受得戒已。 不能坚心护持轻重诸戒。 多所毁犯。 依小乘教门即无忏悔四重之法。 若依大乘教门犹可灭除。 故经云。 佛法有二种健人。 一者不作诸恶。 二者作已能悔。 夫欲忏悔者。 须具十法助成其忏。 一者明信因果。 二者生重怖畏。 三者深起惭愧。 四者求灭罪方法。 所谓大乘经中明诸行法。 应当如法修行。 五者发露先罪。 六者断相续心。 七者起护法心。 八者发大誓愿度脱众生。 九者常念十方诸佛。 十者观罪性无生。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 庄严道场洗浣清净着净洁衣。 烧香散花于三宝前如法修行。 一七三七日。 或一月三月。 乃至经年专心忏悔。 所犯重罪取灭方止。 云何知重罪灭相。 若行者如是至心忏悔时。 自觉身心轻利得好瑞梦。 或复睹诸。 灵瑞异相。 或觉善心开发。 或自于坐中。 觉身如云如影。 因是渐证得诸禅境界。 或复豁然解悟心生善识法相。 随所闻经即知义趣。 因是法喜心无忧悔。 如是等种种因缘。 当知即是破戒障道罪灭之相。 从是已后坚持禁戒。 亦名尸罗清净。 可修禅定。 犹如破坏垢腻之衣。 若能补治浣洗清净犹可染着。 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禅定。 虽不依诸经修诸行法。 但生重惭愧。 于三宝前发露先罪。 断相续心。 端身常坐。 观罪性空念十方佛。 若出禅时即须至心烧香礼拜忏悔。 诵戒及诵大乘经典。 障道重罪自当渐渐消灭。 因此尸罗清净禅定开发。 故妙胜定经云。 若人犯重罪已。 心生怖畏欲求除灭。 若除禅定余无能灭。 是人应当在空闲处摄心常坐。 及诵大乘经。 一切重罪悉皆消灭。 诸禅三昧自然现前。 第二衣食具足者。 衣法有三种。 一者如雪山大士。 随得一衣蔽形即足。 以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 二者如迦叶常受头陀法。 但畜粪扫三衣不畜余长。 三者若多寒国土。 及忍力未成之者。 如来亦许三衣之外。 畜百一等物。 而要须说净知量知足。 若过贪求积聚则心乱妨道。 次食法有四种。 一者若上人大士。 深山绝世。 草果随时得资身者。 二者常行头陀受乞食法。 是乞食法。 能破四种邪命。 依正命自活。 能生圣道故。 邪命自活者。 一下口食。 二仰口食。 三维口食。 四方口食。 邪命之相。 如舍利弗为青目女说。 三者阿兰若处。 檀越送食。 四者于僧中洁净食。 有此等食缘具足。 名衣食具足。 何以故。 无此等缘则心不安隐于道有妨。 第三得闲居静处。 闲者不作众事名之为闲。 无愦闹故名之为静。 有三处可修禅定。 一者深山绝人之处二者头陀兰若之处。 离于聚落极近三四里。 此则放牧声绝无诸愦闹。 三者远白衣住处清净伽蓝中。 皆名闲居静处。 第四息诸缘务。 有四意。 一息治生缘务。 不作有为事业。 二息人间缘务。 不追寻俗人朋友亲戚知识。 断绝人事往还。 三息工巧技术缘务。 不作世间工匠技术医方。 禁咒卜相书数算计等事。 四息学问缘务。 读诵听学等悉皆弃舍。 此为息诸缘务。 所以者何。 若多缘务。 则行道事废心乱难摄。 第五近善知识。 善知识有三。 一外护善知识。 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 二者同行善知识。 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 三者教授善知识。 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 略明五种缘务竟。 诃欲第二所言诃欲者。 谓五欲也。 凡欲坐禅修习止观。 必须诃责。 五欲者。 是世间色声香味触。 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 若能深知过罪。 即不亲近是名诃欲。 一诃色欲者。 所谓男女形貌端严。 修目长眉朱唇素齿。 及世间宝物。 青黄赤白红紫缥绿。 种种妙色能令愚人见则生爱作诸恶业。 如频婆娑罗王。 以色欲故身入敌国。 在淫女阿梵波罗房中。 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 如此等种种过罪。 二诃声欲者。 所谓箜篌筝笛。 丝竹金石音乐之声。 及男女歌咏赞诵等声。 能令凡夫闻即染着起诸恶业。 如五百仙人雪山住。 闻甄陀罗女歌声。 即失禅定心醉狂乱。 如是等种种因缘。 知声过罪。 三诃香欲者。 所谓男女身香。 世间饮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 愚人不了香相。 闻即爱着开结使门。 如一比丘在莲华池边。 闻华香气心生爱乐。 池神即大诃责。 何故偷我香气。 以着香故令诸结使卧者皆起。 如是等种种因缘。 知香过罪。 四诃味欲者。 所谓苦酸甘辛咸淡等。 种种饮食肴膳美味。 能令凡夫心生染着起不善业。 如一沙弥染着酪味。 命终之后生在酪中受其虫身。 如是等种种因缘。 知味过罪。 五诃触欲者。 男女身分柔软细滑。 寒时体温热时体凉。 及诸好触。 愚人无智为之沉没起障道业。 如一角仙。 因触欲故遂失神通。 为淫女骑颈。 如是等种种因缘。 知触过罪。 如上诃欲之法。 出摩诃衍论中说。 复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 而犹求之不已。 此五欲者得之转剧。 如火益薪其焰转炽。 五欲无乐如狗啮枯骨。 五欲增诤如鸟竞肉。 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 五欲害人如贱毒蛇。 五欲无实如梦所得。 五欲不久假借须臾如击石火。 智者思之亦如怨贼。 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 后受无量苦恼。 此五欲法与畜生同有。 一切众生常为五欲所使。 名欲奴仆。 坐此弊欲沈堕三涂。 我今修禅复为障蔽。 此为大贼急当远之。 如禅经偈中说。 生死不断绝  贪欲嗜味故养冤入丘冢  虚受诸辛苦身臭如死尸  九孔流不净如厕虫乐粪  愚人身无异智者应观身  不贪染世乐无累无所欲  是名真涅槃如诸佛所说  一心一意行数息在禅定  是名行头陀弃盖第三所言弃盖者。 谓五盖也。 一弃贪欲盖。 前说外五尘中生欲。 今约内意根中生欲。 谓行者端坐修禅。 心生欲觉念念相续。 覆盖善心。 令不生长觉已应弃。 所以者何。 如术婆伽欲心内发。 尚能烧身。 况复心生欲火而不烧诸善法。 贪欲之人去道甚远。 所以者何。 欲为种种恼乱住处。 若心着欲无由近道。 如除盖偈说。 入道惭愧人  持钵福众生云何纵尘欲  沉没于五情已舍五欲乐  弃之而不顾如何还欲得  如愚自食吐诸欲求时苦  得时多怖畏失时怀热恼  一切无乐处诸欲患如是  以何能舍之得深禅定乐  即不为所欺二弃嗔恚盖。 嗔是失佛法之根本。 坠恶道之因缘。 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 种种恶口之府藏。 是故行者于坐禅时思惟。 此人现在恼我及恼我亲。 赞叹我冤。 思惟过去未来亦如是。 是为九恼。 故生嗔恨。 嗔恨故生怨。 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恼。 彼如是嗔觉覆心。 故名为盖。 当急弃之无令增长。 如释提婆那以偈问佛。 何物杀安乐  何物杀无忧何物毒之根  吞灭一切善佛以偈答言。 杀嗔则安乐  杀嗔则无忧嗔为毒之根  嗔灭一切善如是知已。 当修慈忍以灭除之。 令心清净。 三弃睡眠盖。 内心昏闇名为睡。 五情闇蔽放恣。 支节委卧睡熟为眠。 以是因缘名为睡眠。 盖能破今世后世实乐法心。 及后世生天及涅槃乐。 如是恶法最为不善。 何以故。 诸余盖情觉故可除。 睡眠如死无所觉识。 以不觉故难可除灭。 如佛诸菩萨诃睡眠弟子。 偈曰。 汝起勿抱臭尸卧  种种不净假名人如得重病箭入体  诸苦痛集安可眠如人被缚将去杀  灾害垂至安可眠结贼不灭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居亦如临阵两刃间  尔时云何安可眠眠为大闇无所见  日日欺诳夺人明以眠覆心无所见  如是大失安可眠如是等种种因缘。 诃睡眠盖。 警觉无常。 减损睡眠。 令无昏覆。 若昏睡心重。 当用禅镇杖却之。 四弃掉悔盖。 掉有三种。 一者身掉。 身好游走诸杂戏谑。 坐不暂安。 二者口掉。 好喜吟咏竞诤是非。 无益戏论世间语言等。 三者心掉。 心情放逸。 纵意攀缘。 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 掉之为法破出家人。 心如人摄心犹不能定。 何况掉散。 掉散之人如无钩醉象穴鼻骆驼不可禁制。 如偈说。 汝已剃头着染衣  执持瓦钵行乞食云何乐着戏掉法  放逸纵情失法利既失法利又失世乐。 觉其过已当急弃之。 悔者悔能成盖。 若掉无悔则不成盖。 何以故。 掉时未在缘中故。 后欲入定时方悔。 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 但悔有二种。 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所说。 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 悔箭入心坚不可拔。 如偈说。 不应作而作  应作而不作悔恼火所烧  后世堕恶道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复忧如是心安乐  不应常念着若有二种悔  若应作不作不应作而作  是则愚人相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诸恶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五弃疑盖者。 以疑覆心故。 于诸法中不得信心。 信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获。 譬如有人入于宝山。 若无有手无所能取。 然则疑过甚多未必障定。 今正障定疑者有三种。 一者疑自。 而作是念我诸根闇钝。 罪垢深重非其人乎。 自作此疑。 定法终不得发。 若欲修定勿当自轻。 以宿世善根难测故。 二者疑师。 彼人威仪相貌如是。 自尚无道何能教我。 作是疑慢即为障定。 欲除之法如摩诃衍论中说。 如臭皮囊中金。 以贪金故。 不可弃其臭囊。 行者亦尔。 师虽不清净。 亦应生佛想。 三疑法。 世人多执本心。 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 若心生犹豫即法不染心。 何以故。 疑障之义如偈中说。 如人在岐路  疑惑无所趣诸法实相中  疑亦复如是疑故不勤求  诸法之实相见疑从痴生  恶中之恶者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定实真有法  于中莫生疑汝若怀疑惑  死王狱吏缚如师子抟鹿  不能得解脱在世虽有疑  当随喜善法譬如观岐道  利好者应逐佛法之中信为能入。 若无信者虽在佛法终无所获。 如是种种因缘。 觉知疑过当急弃之。 问曰不善法广尘数无量。 何故但弃五法。 答曰此五盖中即具有三毒等分。 四法为根本。 亦得摄八万四千诸尘劳门。 一贪欲盖。 即贪毒。 二嗔恚盖。 即嗔毒。 三睡眠及疑。 此二法是痴毒。 四掉悔即是等分摄合为四分。 烦恼一中有二万一千。 四中合为八万四千。 是故除此五盖。 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 行者如是等种种因缘弃于五盖。 譬如负债得脱。 重病得差。 如饥饿之人得至丰国如于恶贼中得自免济。 安隐无患。 行者亦如是。 除此五盖。 其心安隐清凉快乐。 如日月以五事覆翳烟尘云雾罗睺阿修罗手障。 则不能明照。 人心五盖亦复如是。 调和第四夫行者初学坐禅。 欲修十方三世佛法者。 应当先发大誓愿。 度脱一切众生。 愿求无上佛道。 其心坚固犹如金刚。 精进勇猛不惜身命。 若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 然后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诸法真实之相。 所谓善不善无记法。 内外根尘妄识。 一切有漏烦恼法。 三界有为生死因果法。 皆因心有。 故十地经云。 三界无别有。 唯是一心作。 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 心无染着则一切生死业行止息。 作是观已。 乃应如次起行修习也。 云何名调和。 今借近譬以况斯法。 如世间陶师欲造众器。 先须善巧调泥。 令使不强不懦。 然后可就轮绳。 亦如弹琴前应调弦。 令宽急得所。 方可入弄出诸妙曲。 行者修心亦复如是。 善调五事必使和适。 则三昧易生。 有所不调多诸妨难。 善根难发。 一调食者。 夫食之为法。 本欲资身进道。 食若过饱则气急。 身满百脉不通。 令心闭塞坐念不安。 若食过少则。 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 若食秽触之物。 令人心识昏迷。 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 使四大违反。 此为修定之初。 须深慎之也。 故经云身安则道隆。 饮食知节量。 常乐在空闲。 心静乐精进。 是名诸佛教。 二调睡眠者。 夫眠是无明惑覆。 不可纵之。 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 亦复丧失功夫。 而能令心闇昧善根沉没。 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 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 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 故经云。 初夜后夜亦勿有废。 无以睡眠因缘。 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 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三调身。 四调息。 五调心。 此三应合用不得别说。 但有初中后。 方法不同是则入住出相有异也。 夫初欲入禅调身者。 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 若在定外行住进止。 动静运为。 悉须详审。 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 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 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恬怡。 身虽在定外亦须用意。 逆作方便后入禅时。 须善安身得所。 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 每令安稳久久无妨。 次当正脚。 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 牵来近身。 令左脚指与右髀齐。 右脚指与左髀齐。 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 次解宽衣带周正。 不令坐时脱落。 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 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 牵来近身当心而安。 次当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 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 勿令手足差异。 如是已则端直。 令脊骨勿曲勿耸。 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 不偏不斜。 不低不昂。 平面正住。 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 不可令粗急。 以之绵绵恣气而出。 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 放息随气而出。 闭口鼻纳清气。 如是至三。 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 次当闭口唇齿才相拄着。 舌向上齶。 次当闭眼才令断外光而已。 当端身正坐。 犹如奠石。 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摇动。 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 举要言之。 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四初入禅调息法者。 息有四种相。 一风二喘三气四息。 前三为不调相。 后一为调相。 云何为风相。 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是风也。 云何喘相。 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 云何气相。 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 云何息相。 不声不结不粗。 出入绵绵若存若亡。 资神安隐情抱悦豫。 此是息相也。 守风则散。 守喘则结。 守气则劳。 守息即定。 坐时有风喘气三相。 是名不调而用心者。 复为心患。 心亦难定。 若欲调之当依三法。 一者下着安心。 二者宽放身体。 三者想气。 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 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 息调则众患不生。 其心易定。 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 举要言之。 不涩不滑是调息相也。 五初入定时调心者。 有三义。 一入二住三出。 初入有二义。 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 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 何等为沈相。 若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 头好低垂。 是为沈相。 尔时当系念鼻端。 令心住在缘中无分散意此可治沈。 何等为浮相。 若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 念外异缘此是浮相。 尔时宜安心向下。 系缘脐中制诸乱念。 心即定住则心易安静。 举要言之不沈不浮。 是心调相。 其定心亦有宽急之相。 定心急病相者。 由坐中摄心用念。 因此入定是故上向。 胸臆急痛当宽放其心想。 气皆流下患自差矣。 若心宽病相者。 觉心志散慢身好逶迤。 或口中涎流或时闇晦。 尔时应当敛身急念。 令心住缘中。 身体相持以此为治心。 有涩滑之相推之可知。 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 夫入定本是从粗入细。 是以身既为粗。 息居其中。 心最为细静。 调粗就细令心安静。 此则入定初方便也。 是名初入定时调二事也。 二住坐中调三事者。 行人当于一坐之时随时长短。 十二时或经一时。 或至二三时。 摄念用心。 是中应须善识身息心三事调不调相。 若坐时向虽调身竟。 其身或宽或急或偏或曲或低或昂。 身不端直。 觉已随正。 令其安隐中无宽急。 平直正住。 复次一坐之中。 身虽调和而气不调和。 不调和相者。 如上所说。 或风或喘。 或复气急。 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 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 次一坐中身息虽调。 而心或浮沉宽急不定。 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中适。 此三事的无前后。 随不调者而调适之。 令一坐之中。 身息及心三事。 调适无相乖越。 和融不二此则能除宿患。 妨障不生定道可克。 三出时调三事者。 行人若坐禅将竟。 欲出定时。 应前放心异缘开口放气。 想从百脉随意而散。 然后微微动身。 次动肩膊及手头颈。 次动二足悉令柔软。 次以手遍摩诸毛孔。 次摩手令暖以揜两眼。 然后开之。 待身热稍歇。 方可随意出入。 若不尔者坐或得住心。 出既顿促则细法未散住在身中。 令人头痛百骨节强。 犹如风劳。 于后坐中烦躁不安。 是故心欲出定每须在意。 此为出定调身息心方法。 以从细出粗故。 是名善入住出。 如偈说。 进止有次第  粗细不相违譬如善调马  欲住而欲去法华经云。 此大众诸菩萨等。 已于无量千万亿劫。 为佛道故勤行精进。 善入住出无量百千万亿三昧。 得大神通久修梵行。 善能次第习诸善法。 方便行第五夫修止观。 须具方便法门。 有其五法。 一者欲。 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 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 亦名为志。 亦名为愿。 亦名为好。 亦名为乐。 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 故名为欲。 如佛言曰。 一切善法欲为其本。 二者精进。 坚持禁戒弃于五盖。 初夜后夜专精不废。 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 是名精进善道法。 三者念念世间为欺诳可贱。 念禅定为尊重可贵。 若得禅定即能具足。 发诸无漏智一切神通道力。 成等正觉广度众生。 是为可贵。 故名为念。 四者巧慧。 筹量世间乐。 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 所以者何。 世间之乐。 乐少苦多虚诳不实。 是失是轻。 禅定智慧之乐。 无漏无为寂然闲旷。 永离生死。 与苦长别是得是重。 如是分别故名巧慧。 五者一心。 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 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 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 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沮坏。 设使空无所获终不回易。 是名一心。 譬如人行先须知道通塞之相。 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 故说巧慧一心。 经云。 非智不禅非禅不智。 义在此也。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那兰陀国际都市禅堂每日20分钟冥想共修▼备注姓+名,扫一扫 发布时间:2019-11-30 19:23:1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12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