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也是一个研究不尽的问题
但不是研究人生哲理的人
似乎很少注意到这个问题
其实站在人道的本位
多研究人生问题
增加自己对人生真理的理解与认识
是有意义的1
短促的人生
人生是短促的、有限的,这句话是谁也知道。普通一般读书的学者,对人生短促的见解,也有见之于文字的。如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就是说明人生不是长命永生,而是短促的有限公司。李太白有一首诗中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这也是形容人生的短促,早上是一个妙龄少女,晚上就变成白发皤皤的老太婆了。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白驹是代表日影,人生一世,如在壁隙中看日影似奔马地闪过,比李太白的朝丝暮雪跑得更快了。但比起佛家修道者对于人生体验的速度,则尚觉不如;怎样见得呢?在四十二章经中,佛问诸沙门曰:“人命几何?沙门答曰:数日之间。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门答曰:饮食之间。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门答曰:呼吸之间。佛曰:善哉!子知道矣”!修道者能够体察到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间,所谓“一口气不来,便是来生”,他为争取时间用功,向道之心才会恳切而勇猛精进,迅速地获得道业上的成就。佛教对人生基本的观察,如小乘佛教的三法印,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前二法印是说明世间法的生灭无常,苦空无我,也是显出人生短促的真理;了知人生短促,争取时间,勤求为道,断惑证真,就可达到“涅槃寂静”的出世的解脱境界。因此佛教体察人生无常、无我、苦空的短促,它的真谛是要人提高警觉,赶快修善,不要把时间虚弃,空过一生,并非说因时间短促,而叫你于此世界不感兴趣,生起消极厌离的短见,走上逃避现实的行径。
2
多苦的人生
人类共同的心理,都是贪生怕死,爱乐厌苦的;但事实上,人类偏多痛苦,虽然亦有快乐,而那些快乐都是暂时性的,或乐极生悲的。人生到底有什痛苦呢?照佛陀的体验,有三苦和八苦,无量诸苦。三苦之一是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二是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三是行苦,行是生灭迁流之义,由世间诸法的迁流无常,不能久留而生的苦恼。八苦,一是生苦,人生来就是受苦的,如小孩落地便哭,因风触身,犹如刀割。二是老苦,年龄渐老,鸡皮鹤发,行步龙锺,对于人生已无乐趣。三是病苦,病魔侵袭,辗转床第,痛楚呻吟。四是死苦,死神光临,世间万般,皆带不去,一身业障,随之受报。五是爱别离苦,自己所爱的人物和财物,生离死别,终归于空。六是怨憎会苦,可怨恨、可憎厌的人,不欲见到,偏偏会遇。七是求不得苦,物质的欠缺,精神的需要,都不如意,痛苦横生。八是五蕴炽盛苦,是肉体与精神都有毛病,使身心炽然,热恼煎逼。这八苦是从果报上说的,人生不论是谁,过去造了业因,今世是谁都难免要受此八苦的煎熬与磨折。人生从所造的业因上说,还有五欲的痛苦。五欲分有内外两种:外五欲是眼贪好色,耳耽妙声,鼻爱名香,舌嗜上味,身触细滑,求之不得,烦恼既多,苦闷尤甚;内五欲是饥思食渴思饮的食欲,贪图金钱的财欲,希求美艳的色欲,爱好赞誉的名欲,贪图安逸的睡欲。人人都有这些不同的爱好,如果达不到欲望,自然会感到痛苦。这种种痛苦,都是人生避免不了的事实,所以佛教说人生是苦多乐少。但若研究人生的痛苦又是怎样来的呢?佛说得很浅白:是由于每人过去看了烦恼,造了恶业之因,现在才感受这身心上的苦报;若我们要未来不受苦报,必须现在修习善道,种了好因,将来就能离苦得乐,舍去劣报,转成胜身。因此佛教阐明人生的多苦,是要人了知人生的缺陷,进而改造身心,使之为美满的,不但美化身心,还要净化国土;而不是教人因多苦而厌离人世,逃避现实,消极自了。以佛教多谈人生苦、空、无常、无我,而错认佛教是厌世的宗教,那是极不正确的错觉。3
还债的人生
还债的人生,是说明现实的人生,是来偿还过去的业债,也可以叫做“受报的人生”,或“因果的人生”,因人生的受报,是必要从因果的理则,才能说明;而且这因果不是只谈一世二世,须要广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果,透过生前和死后,依循着因果理则,不断不绝的继续产生善因善果、或恶因恶果。简明地说:就是前生的善恶业因,成为现在的善恶果报;而现在的善恶业因,又成为未来的善恶果报。所以因果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但在这些不断相续的业因业果上分析,还有引业与满业,共业与不共业的不同。引业、是被过去已做的业因所牵引,你过去做了人道的业因,今生就被牵到人道的果报中来,做了其他天道或畜道等的业因,今生就被牵到天道或畜道的果报中来;但是虽然生到人道,同样的人而有智愚、强弱等差别,同样是天人,有胜劣、高下等不同,同样是畜类,有美丑、 寿夭等区别,这便叫做满业,既填满这果报身体的内容,却随着各人前世做的各别不同的业因,而受着差别各异的享受。说个譬喻,引业好似画师绘出一副模型的轮廓,满业就如画师在模型的轮廓中填上种种不同色彩的花纹和润饰,技巧不同,胜劣判然。至于共业、是因为前世各人所造的业因,有共同相似的地方,故今世各人感到依住的果报亦是相似相同的。如大家住在一个地方,所感受到环境的好坏亦多是相似相同的,这叫做“共业共报”;虽然依报的住处相似相同,而各人的正报身体,贪富悬殊,苦乐迥别,这叫做“别业别报”,就是由各人过去所造的业因各别有自,故现生的受果亦判如天壤了。然而,或有人会怀疑:因果之理如可信,为何世间有些做恶之人而不受罚,反而境遇甚好?而为善之人未见受赏,反而境遇坎坷、穷途潦倒呢?这在佛教,已有“四时不同的业报”来解说:4
奉献的人生
奉献的人生,是一种有高尚意义、有良好价值的人生。这种人生不是狭窄渺小的,该是宽宏大量的,他不为个人的利益打算,而是凡事都为国族、社会、群众设想,所以他能看得破,放得下,又提得起,为众人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踏实做人,奉公守法,把自己的所有,都可奉献给他人,给他们信奉的宗教,或济贫救苦。这种人生的做法,很接近大乘佛教的行者,因他的愿力,不但自度度人,还要普度一切有情,普救一切众生的苦难,因他发有“四宏誓愿”,目标是在“自未得度而先度人”,当仁不让,见义勇为,牺牲自我,为人类服务,“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是他最大的理想,最高的目的。像这种能奉献的人生,一定是对人生的真相,有正确的、深刻的认识,眼光远大,胸怀开阔,意志高尚的人物。在各种宗教或学说中,可能都有这种眉横大忧,怀抱宏伟的不世才人,而佛教徒中有学习大悲菩萨的行者,都是过着奉献人生的生活,比比皆是,并不希罕。5
解脱的人生
人生是短促的、多苦的、又是受报还债的,这是“桎梏的人生”,“或系缚的人生”,是属于世间法的,所以不得解脱。而我们学佛所追求的是佛法的人生,也是解脱的人生。为了人生的缺陷太多,使我们肉体和精神上受了种种磨折,生出种种的苦恼困惑,不得自在,所以学佛是要求人生离苦得乐,达到解脱的目的,但是人生缺陷多苦,究竟以什么东西为最苦呢?世人观点不同,各有各的说法。如法句经中说,有四个新学比丘,一次共坐树下,讨论到人生以什么为最苦?一个鹰转世的,说饥渴最苦;一个鸽转世的,说淫欲最苦;一个蛇转世的,说瞠恚最苦;一个兔转世的,说惊怖最苦。共相诤动,议论不休。佛知其事,告诉他们说:你们各据结习诤论,都未深究人生之苦的真义;须知人生最苦,莫过有身,所有饥渴、淫欲、瞠恚、恐怖,皆由身来。身为诸苦之本,众祸之源,须求寂灭之法,离去生死的缠缚,体证真常的涅槃,人生才得解脱,但这解脱的境界,究竟怎样才能达到呢?简单地说有三个条件:A.通达无我人生不得解脱,为了有身有我,执我造业,自己束缚自己,故要解除束缚,先要了解无我,要了解无我,又要先知无身。我们的生命身体的组成,照佛经说,是由于“名色”的和合,或“五蕴”的构造而来的。人生的虚妄生命,来自“十二因缘”,由无明而造行业,由行业而感妄识入胎,最初的结合,是精血和妄识混合的个体,叫做名色。名属于精神作用(妄识) ,色属于物质作用(精血)。这二种作用具体化,明朗化,就演变为色、受、想、行、识的“五蕴身”。色就是物质,受想行识就是精神。由这精神与物质的五种要素结合,就成了我们的生命寄托的身体,迷之者执以为我;但善解佛法而得智慧的人,悟此身体乃由五蕴众缘所成,原无实质,其性本空,那么我在那里呢?为何要愚昧假我而为我,为我造业而受苦呢?经此理解的醒悟,破除愚昧的迷执,人生就会开始走上解脱的大道。B.舍离爱取人能理解无我,就会拾离爱取。爱和取,是十二因缘中的两支,属于现在执着造业的两个成分。人生贪爱世法,执取境界,不出贪爱我的身体,和执取我的境界。前者叫做“自体爱”,就是执着有我;后者叫做“境界爱”,就是执取我的所有物,亦叫做“我所爱”。人生执有这我的自体爱,和我所的境界爱,是因不了五蕴诸法、缘起性空的原理,如果了知这由五蕴元素组成的身体,是众生颠倒虚妄的结合,其性本空,原无实体,便知我不可得,法亦缘生性空。这样通达无我无法,内心不再爱着虚妄生命所托的自体,外面不再执取客观的虚妄境界,于是人生就离开爱取,不作业障,得大解脱。C.坚立正见人生舍离爱取,由于体达无我,了知诸法缘起性空,无所依傍,才能自由自在;故佛说三解门,首先以空为大解脱门,如果不能知空, 永远是未入佛法,站在人生解脱的法门之外,也不能出离生死的苦海。故阿含经说:“空为大解脱门……若诸法不空者,不动不出”。所以能于诸法了知性空,便可竖立正见;由于正见的认识不谬,才不会在我和我所的诸法上生起迷缪的执着,造业受苦。因此,我们学佛的人,正见是很需要的。如果见地不正,思想偏差,则由思想所生的行为,也必定一错再错,弄到错误百出。故佛陀常说,我们欲破魔军,离贪爱网,越生死河,登涅槃岸,非用正见来做工夫不可。这涅槃,便是人生解脱最高的境界。人生由多苦而离苦,由离苦而解脱,便是人生最高的归趣。一个有理解的人生,有思想的人生,应要向上追求人生最高的归趣。做为究竟的归宿;否则混混噩噩,醉生梦死,散漫无章地虚度韶华,空过一生,老之将至,即与荒烟蔓草同腐,什么人生的意义都谈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