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板的来历,在佛教里不见经传。据说是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江苏扬州高旻寺的天慧实彻禅师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出了一位玉琳国师,此人乃是明心见性的得道高僧。雍正皇帝仰慕其人,无奈他已圆寂。所以只好派人四处找他的后代得法门人,以便亲近护持,续佛慧命。
正当那个时候,扬州高旻寺住有一位癞头和尚。他自称是国师的徒孙,所以住持僧就把他送进京师,面见皇帝去了。哪知道,雍正皇帝见他貌不惊人、道不出众,当下非常不悦,说他有辱祖宗。
于是就在宫中,给他辟置一间静室,限他七天之内究明大事。并在门上挂了一只宝剑,告诉他:七天之内若不开悟,就用此剑取他头颅。
癞头僧一听此话,不禁大吃一惊。情急之下,拼命参究。到了七天末了,终于豁然大悟。这时他立刻喊道:“快拿宝剑来,我要去斩万岁的头”。
护七的人(“打禅七”期中的侍者)将此话报知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当下就知道他是开悟了。否则,他不敢出此狂言。
由于这一个掌故,后来各寺院间,就用木板做成了类似宝剑形的“香板”,用以警策禅人了。
香板根据用途的差别而有不同的名称。为警策僧人用功的,叫做警策香板;为了惩罚违犯清规者用的,叫做清规香板;为了警醒坐禅昏沉、散乱而使用的,叫做巡香香板;打禅七使用的,叫做监香香板。
香板为长扁平形之木板,大小、形状、重量不一,一般的香板长约二尺,上宽一寸三分,下宽二寸五分,上厚五分,下厚八分。方丈的香板稍大,并且在版面上刻有三条印痕有人表示“三关”或“三际”,各有道理。
警策的方法,禅师先轻打瞌睡者之右肩,以示预告,后再重打予以警觉。受者合掌谢之,打者则横持警策问讯。等等。
禅堂的用功,法器只是一种助缘,所谓“香板头上出祖师”。香板落下的时候,是为了警醒禅人,启迪智慧,使人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