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随意的态度谈论别人的是非!
发布时间:2022-03-06 19:55:18 | 来源:就吃素

图片


在日常生活中,以随意的态度谈论别人的是非,是人们常有的一种散漫习性,属于一种恶习。


尤其是在群体之中,比如办公室、家庭、朋友等,当几个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很容易把谈论别人是非当作打发时间的良方,这是群体所特有的一种心理。


有的人会从中获得一种特别的快乐,眉飞色舞反复渲染别人的是非,这其实是把别人当作随意践踏的对象。
凡人都是不完美的,正是因为有过失的缘故才是凡人,倘若人人都完美,我们怎会有痛苦和烦恼,何须再修行?


人们大多总是习惯于无意识地用高标准衡量他人,用低标准要求自己。看到他人的过失,内心就很不屑,就要去评论一番。

图片


若自己犯了过失,就很轻易地原谅自己,还自我安慰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之所以只能用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了解世界,就是因为自己充满了业力。


生存在这坚固而精密的业力之网里,由于自己的心没有清净,所以业力所成的感官擅于挑别人的毛病。
与任何人相处,时间长了肯定都能看出毛病,因为眼睛就是业力专门为我们准备的。因此,认清自己的评判标准来自于自我,而不要轻易评论他人的是非功过。
他人若有过失,是他们尚不具备觉察和改过迁善的智慧,需要我们的慈悲帮助而不是指责。不要认为有过失就不合理。


任何有情皆具佛性,都有成佛的潜能。所以不能以他们当前的状态而施以蔑视的评判。更何况,人们的内心被强大的我执占据,都特别强调自己的观念。

图片


坚定地认为只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正确的,其实,普通人所能感知的事物,只不过是自己概念的产物罢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所以,不要轻易地妄论他人。


朗日塘巴尊者说:“既然凡人不可能了解透凡人的心,所以不要对任何人评头论足。”


谁都不知道他人内心的境界,别人的言行也许有其合理性,但站在自我的角度,我们看到的可能很不合意。
《迦叶请问经》中则说:“我于一切有情起大师想,何以故?何者根熟?何者未熟,不了知故。”


对一切有情众生都像看待善知识一样恭敬尊重,大乘之道修习清净心是非常重要的,又怎能去说他人的过失呢?如阿底峡尊者告诫:“不寻他人过,宣扬他人德。”



图片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愿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


=== 随喜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

图片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