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的藏历从公元1027年开始使用,是在西藏原有的简单历算法“物候历”的基础上,结合由印度引进的时轮历,以及由文成公主进藏时所引进的“时宪历”发展而来。
至今已是十分完善而科学的历算系统,被中科院评为“最权威的历算”,并已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高度重视。
1
起源
藏历
史料记载,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历法,它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几百年过后,苯教徒(西藏的原始宗教)又能精确推算出冬至日归时间,并以此作为一年初始,形成了节日及各种仪轨。
新唐书
文成公主带去了各种重要历书以及内地的耕作技术,生产工具,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藏、汉民族的团结。由于农历元月一日适逢藏历十一月,于是,每年的藏历元月一日便定为藏历新年,并形成了欢度新年的习俗。
2
演变
一年十二个月,月分大建和小建,大建三十天,小建二十九天。三年一次闰月,每月的天数有盈有缺,吉祥的日子可以重复一天,凶日或黑日则列行缺漏。以十二年一小循环(即小甲子),六十年为一绕琼(即大甲子),西藏的第一绕琼的纪元是从公元1027年开始的。
藏历推算图
公元十世纪以来,由于吐蕃王朝的分裂造成地方割据局势,在不同时期过新年的习惯也开始形成,延续至今,如日喀则、泽当、曲水等地区的新是藏历的十二月一日的传统;林芝地区则是沿袭着藏历十一月一日至五日的习惯,人称“工布年”。
公元十三世纪中叶,藏区的历算把元月定为孟春,把元月一日定为新年之始,藏族过新年的习惯从此而来。安多和康巴部分藏区的春节与汉人的春节同时欢度。
藏历和农历也有些微的差别
首先藏历不是以朔日为初一,而是以月圆的望日固定为十五,所以有时会和农历相差一两天。其次藏历置闰和农历也不同,所以在闰年有时和农历相差达一个月左右,但年份和农历完全一致。此外,为配置太阳日与太阴日之日序对应,藏历中安排有重日和缺日,所谓“重日”,直译为多余的日期,就是这个日序(日期)要重复一次。所谓缺日,就是这个日序(日期)要跳过去,空缺过去。一般每月有1-2个缺日,一年大概有十四五个缺日,而重日一年最多只有五六个。既没有重日又没有缺日的月份则被称为“吉祥月”。
与农历比较大的差别是:
藏历产生于气候特殊的高原地区,因此为适应当地气候特征也有一些特别的地方,它并没有采用简单的岁月平分法,而是依“日宿”(即太阳所在位置)定点进行推算,将数据与藏族地区各类鸟兽草木变化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确定节气和划分季节。所以,藏历虽然也划分了春、夏、秋、冬四季,但同时又根据地域独特的气候特征形成了六季划分法,即:春、后春、夏、秋、冬、后冬。从整体观察,整个藏区冬季最长,春季次之,秋季再次之,夏季最短;部分高寒地区,甚至无夏季,春、秋二季连接在一起。
此外还有物候、即动植物的动态,农牧事活动的安排,这一天的气候所预示的日后近期或中、远期的气候、气象,各种传统的和现代的节日等。
萨雄木,译成汉文是“沙盘”的意思,是藏历历算的专用工具,是一种用核桃木制成的长方形木盘。沙盘左边一头的暗格里盛放着从草坯根部挖出的浮土,使用的时候把木盘倾斜45度使浮土流到木盘上,再用手抚平浮土,然后用铁签或木签在浮土上进行各种天文历算的演算。在沙盘上演算完全是心算的一个过程,复杂的计算公式和结果只会被历算专家们准确地记在心里,从不用纸记录繁多的计算结果。在纸张昂贵的旧西藏,用沙盘既能练就历算专家们超常的记忆力,又能节约大量的纸张。
延至今日,萨雄木仍被委以重用,西藏天文历算的各种准确时间都是在这种沙盘上写写画画算出来的。据传说,西藏古时候的一位著名天文历算学家噶玛·让琼多吉在编撰《星算综合论述》时为计算天文数据在沙盘上用坏了七支铁签。可见藏历演算之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