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 | 恭迎释迦牟尼佛成道日,愿众生福慧双增 吉祥如意
发布时间:2022-01-10 22:50:29 | 来源:就吃素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图片


图片


腊八节

恭迎

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南无释迦牟尼佛图片
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图片

今日2022年1月10日(农历腊月初八)

恭迎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值此殊胜日,

请大众尽心尽力行善,

食素、供养三宝、放生、

供灯、念佛、持咒、诵经等等,

广行一切善法,

惟愿仰承释迦牟尼佛加持大众,

吉祥安康,福慧双增,

解脱自在,圆满觉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释迦牟尼佛,净饭王太子,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古印度释迦族人(生于尼泊尔南部),佛教创始人。成佛后的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

证悟的佛陀,尊称为“释迦牟尼”,梵语义为“能仁寂默”,“能仁”者,意指“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意指“不着相,做任何事情心理面不执著不留痕迹。”佛共有十号,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0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根据佛经记载,本师释迦牟尼佛,尘点劫前,早已成就正觉,为了化度众生,才数数示生、频频现灭。此番出世,在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岁,示生于中天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宫,为悉达多太子。其母摩耶夫人于四月八日入毗岚尼园游观,见无忧树花盛开,以右手攀枝欲取,太子即于右胁诞生。随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目顾四方,周行七步,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到了十九岁那年,太子于二月八日夜半时,乘乾陟马,逾城而去,直至深山,修出世道。又为了向当时印度众多修行者说明外道皆非正法,所以用了五年的时间游历各处,遍访诸仙。而后他又独坐观心,日食一麻一麦,苦行六年,以致身形消瘦,有若枯木,以此来向世人证明无益苦行不能成就菩提大道。

离开苦行林的太子行至尼连禅河边,洗去六年积垢,接受了一位名叫苏伽达的牧女向他供养的乳糜,太子食用后恢复了气力。此后他涉河过岸,走到伽耶山的一颗繁茂的菩提树下,用吉祥草铺成坐垫,结跏趺坐,发下弘誓:今若不证无上菩提道,宁碎此身,而终不起于座!

经过连日禅坐,太子以奋勇精进的精神克服了身心内外的一切魔障,终于在腊月初八日明星出时,举目一观,豁然大悟,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事在周穆王二年癸未岁。

从这一天起,释尊随顺机宜,度脱众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偏圆顿渐,大小权实,观机逗教,令其得益。直至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一切众生根已熟者,皆证道果;其未熟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一期化度事毕,释尊复示涅槃,以定慧所生丈六之法身,作金刚不坏八斛之舍利,散布天上人间,起塔供养,普令众生,同种善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据《佛本行集经》记载,释迦牟尼为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道,曾到伽耶城南优娄频罗村的苦行林,修习苦行。经过六年苦修,经常是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以至“身形消瘦,有若枯木”。

释迦牟尼认识到如此苦修不是通往解脱的正确道路,决定放弃苦行,另辟蹊径。这时一位牧女见到他虚弱不堪,便献乳糜供养。他吃了之后,体力有所恢复,来到岸边一棵毕波罗树下,静坐沉思,发誓“今若不证无上菩提道,宁可碎此身而终不起于座”!

经过七天七夜的思考,释迦牟尼终于豁然大悟,认识了人生痛苦的原因以及灭除痛苦的方法等真谛,得到对宇宙人生真实彻底的觉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成佛”或“成道”。后世把释迦牟尼成佛的这一天,称为“佛成道日”,为了纪念这一天而举行庆祝活动,就称为“成道节”、“成道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应当知道,释迦牟尼佛久远劫前早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此番示现娑婆世界的出家、游历、苦行、悟道、说法乃至入灭种种,都是为了后世修行者作一榜样,所谓“从本垂迹”,并非从前不曾成佛,直至此番出世坐在菩提树下方才开悟。

然而对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这一天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因为释尊示现成道说法,这才有了佛教。从这一天开始,一切迷惑的众生,知道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改造,就能够达到人格圆满、究竟成佛的目标。因此,对于每一个佛弟子来说,这都是值得纪念的一天。

佛法东传震旦以来,释尊成道的故事逐渐与汉文化的腊祭结合,南北朝时正式将十二月初八定为腊八节。宋代以后,民间开始流行吃腊八粥,一直到现在,寺院仍坚持着腊八施粥的传统,并举行腊八施粥祈福法会,以腊八粥与信众结缘。

昔日释迦牟尼释尊,为愍众生,示现成道,于腊月初八明星出时,成等正觉。后世佛子于腊月初八,效法牧女供养乳糜,以粥奉佛,施与众生,一方面是为了为了感念释迦牟尼佛悯念我等苦恼众生,示现娑婆世界,成道说法的深恩厚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体现了佛法平等普施、慈悲济物的精神。

与此同时,正如释尊成道后所感叹的那样,大地众生皆有觉悟潜质,都能从迷惑走向觉醒,完成生命的终极解脱与彻底自由。这一发现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它不仅给身处黑暗的众生带来了希望和光明,也持续勉励着我们“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但肯依教奉行,必能圆成佛果,广度有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每年的腊月初八,佛教的各个寺院、居士林、佛教团体、乃至信佛的人家,皆有舍粥善举。古往今来,腊八舍粥的传习,在佛门弟子和信众中蔚然成风。

舍粥的目的,概约有三:

 一是体现佛教的慈悲思想精神与具体实践,通过舍粥,赈济一切贫寒饥民以温饱。

二是使得一些欲求世间福报的人们,得以广种善根福田,成就福禄寿禧财等等果报的福德因缘。

三是对于一些佛法的修持者来说,舍粥一来可以有助于修道功德资粮的积累和增上,二来是体现和修证佛教中“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一种方式方法和具体实践。

因此,每年一进冬月、时近腊月,一些善信人家、佛门信众,便开始筹备粥料,供养寺院,以备舍粥之需。到了初七夜晚,各个寺院、居士林、佛教团体、乃至一些信佛的人家,便开始大锅熬粥,历通宵,至初八丑末寅初,天尚未亮,便在门前摆上案桌,公开舍粥。

每年,各地方的腊八舍粥,场面都是非常的温馨、祥和、欢喜、热闹,正所谓“佛音寥寥,豆香缠缠;喜鹊催夜,铜锅当风”,成为了“腊八节”的一道靓丽、独特、壮观的风景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嗡òng 牟móu 尼ní 牟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