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解】
此以喻显法殊胜也。说四句之福。胜河沙七宝者。以此法。乃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也。以此四偈。即法身全体故。如佛住世。与弟子宣说无二故也。前显法身已圆。群疑顿破。言忘理极。故空生领旨。遂请结经名。
金刚经里的四句之福
今译:
连着多次的开示,佛陀看到了须菩提逐步明了,再次用比喻的方式告诉须菩提,今日开示的法门是无比殊胜难得。乃至只是任意选取佛陀说的四句偈子,比如: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从这些四句偈中,如此悟入心中“本性之法”,体悟进佛陀所说的“金刚心”,比供养如无数横河沙数量的珍宝所得到的福报还要大!此法门,就是最殊胜,最难得,最希有的法门。能够相信并悟入佛陀的开示,甚至只是任意选取其中四句偈,逐步悟入法身境界,还等于佛现在就出现在你旁边,你等于跟当时佛的弟子们听佛开示一样,没有区别。并且一切天人阿修罗还会因此护法供养,等于你的心中当下就跟佛所在的塔庙没有区别,当下就显现出等同于佛一样的法身境界,如此就是成就最上等的第一希有的法门。所以,这本经典所在的地方,只要有人能够从这些言语文字之中悟入心中本来的不动的“金刚心”,了彻进入佛之境界,明悟法身境界,当下就与佛的法身境界无异,如此自然就是最希有难得之人。
前面的开示已经将显现法身的法门逐一圆满,须菩提在佛陀的开示之下,心中的疑惑逐步侦破,心中所有执着的言语观念当下全部放却,如此初步了解至理的最高境界。须菩提领会佛陀的开示,所以开示请教此次开示的经名。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解】
此指归般若实际也。空生顿悟。般若全体已露。更无余法。故问结经名。世尊但告之曰。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意谓此法无名。但此心耳。又问如何奉持。告以即以此心奉持此法。以心本非心。而法亦非法。故曰般若即非般若波罗蜜。
前未闻此法时。其心未安。故初请降伏。以所知所见。满目尘境。生佛迢然。净秽殊途。取舍异趣。故其心不安。难以降伏。特起种种疑情。
初疑众生难度。则告以众生本空。又疑佛果难求。则告以佛不必求。次疑布施难周。则告以三轮空寂。次疑佛土难严。则告以心净则严。次疑报身无寄。则告以法身无依。
到此空生伎俩已穷。群疑冰释。佛心已尽披露。无复遗余。所以,闻者心安而自降伏矣。故问结经名。世尊不以实法赘人。但名此心而已。故以此结之。
下文乃单示法身极则。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只须具金刚眼。始得极尽相应。故空生感悟流涕。赞叹难量。似久客还家。宜其见慈母而生悲泣也。直至不可思议而后已。
但你如果把此经当成法门,你又错了,佛只是让你悟入自己的本来不变的“金刚心”中,非言语文字、思想可以明了,所以再次警示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这就是悟入法身境界的最高法门,我们后世所说的“开悟”,就是初步悟入你我本来的法身境界。只要相信佛陀所说的此经的句意,依教奉行,自然可以开悟,与佛之境界相应。须菩提到此因大悟感泪流涕,再次赞叹佛陀,感觉好像离开很久的家,终于回到了家里;就像离开母亲很久,经过不知多久,再次见到母亲那种悲泣,感觉如此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