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九族”在汉代的儒者有两种说法:一是指九代的直系亲属,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是九族。
另一种说法是指父族四,指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就是指外祖父、外祖母、姨母及其儿子;还有妻族二,也就是岳父、岳母,这个加起来也是九族。总之,就是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很亲近的人。
“德日新”,德行每天进步。
“万邦惟怀”,就是世界各国都受到感化而远来归顺。
“志自满,九族乃离”,心志骄傲自满,连身边最亲近的家人也会离散。
在《新语》中也有一句话:“夫善道存乎心,无远而不至也。恶行著乎己,无近而不去也。”如果一个人的所言所行都遵循善道,即使远方的人,也会被感召而来;如果一个人恶行昭著,即使是身边很亲近的人,也会离他而去。
后面列举了例子:“周公躬行礼义,郊祀后稷,越裳奉贡而至,麟凤白雉,草泽而应。”周公亲身实践礼义,以郊祀之礼来祭祀他的先祖后稷。结果感得远在南海边的越裳国派使者带着贡品来朝拜;麒麟、凤凰、白雉这些祥瑞的动物也都在草泽中出现。
相反,“殷纣无道,微子弃骨肉而亡。”商纣王荒淫无道,不听大臣的劝谏,整天不务正业、荒于朝政。结果他的庶兄微子都弃他而逃亡。
所以,“行善者则百姓悦,行恶者则子孙怨。”“行善者则百姓悦”,如果行善,百姓就爱戴他;行恶,子孙就怨恨他。“是以明者可以致远,否者以失近。”所以明智的人可以招致远方的贤才;而以身行恶的人,却连身边的人都会失去。
商纣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史记》中有记载:商纣王天资聪颖,口才也不错,反应很快,他的才能和体力都超过普通人,可以空手和猛兽格斗,他的才智也足以拒绝群臣的劝谏。因为口才很好,所以当群臣向他进谏时,他能够为自己辩解,为自己的过失、错误找借口。
“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他向群臣夸耀自己的才能,在天下抬高自己的声威,还认为天下的人都比不上自己,傲慢到极处。这样一个自以为是、傲慢无礼的人,还整天饮酒享乐、沉溺于靡靡之音,很喜欢与女子饮酒作乐。
他所任用的“三公”,都非常贤德,一位叫鄂侯,另一位是九侯,还有一位是西伯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九侯有一个女儿长得很美丽,九侯就把她进献给纣王。但是九侯的女儿不喜欢过度淫欲,于是商纣王很生气,就把她杀死,把九侯也杀死了,并且把他做成了肉酱。
鄂侯看到这一点,就去劝谏商纣王,用非常严厉的言语指正纣王。结果纣王一怒之下,把鄂侯也杀死了,还把他做成肉干。西伯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听说这件事,就不免叹气。纣王知道后,就将他关进羑里这个地方。后来西伯昌的几个臣子向商纣王进献了一些美女、宝马,还有金银珠宝,商纣王才将西伯昌释放出来。
纣王身边还有三位贤臣,就是微子、比干和箕子。微子是纣王的庶兄,他三番五次地劝谏纣王,纣王不听从,微子就逃走了。
比干也是犯颜直谏。纣王很生气,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和别人的心长得不一样,圣人的心是七窍的,我要看一看比干的心是不是和别人的心不一样。”于是将比干杀掉,而且剖视其心。
箕子看到纣王这样荒淫无道,非常害怕,就装作癫狂,沦为奴隶。但是纣王仍然不放过他,将他囚禁起来。于是没有人再敢来劝谏他,商朝也很快灭亡了。
后来武王伐纣,最后纣王穿着宝玉的衣服投入火中,自杀而亡。这都是因为纣王太过傲慢、暴虐,不听忠臣的劝谏所导致的。
所以确实是“志自满,九族乃离”,一个人骄傲自满,即使身边亲近的人也会离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