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群书治要》卷七《礼记》。孝道有三个层次:小孝用体力,中孝用功劳,大孝永不匮乏。想到父母慈爱的养育之恩,而竭力供养父母,忘记了自己的疲劳,这可称为用力;尊重仁义,安守道义,可称为用劳;广施德教,使四海之内丰衣足食,人民都能够礼敬、祭祀父母,这称为不匮。“博施备物”,指广博地施予民众,最重要的是以文化、道德来教导人民,让他们都懂得孝道。“备物”,古代祭祀父母、祭祀祖宗都要准备一些供品。让人民丰衣足食,以足够的、适合其身分的物品祭祀父母,彰显孝道的精神,这就是“不匮了”。
孝,古人解释为“善事父母”,关键就在一个“善”字,怎么样做才称得上是善?首先体会父母是怎么关爱儿女的。孩子襁褓之时,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要,但是父母依然能够体会到婴儿的需求,是因为父母的全部心思都在儿女的身上。所以父慈子孝的“慈”字,上“兹”下“心”,就是念兹在兹之意,父母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儿女的身上。《大学》言:“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没有先学会怎样抚养儿女才去嫁人的,那她怎么就会抚养儿女?就是因为她有真诚心,有爱心。
因此,想要做到善事父母,也要像父母当初照顾养育孩子一样,要全心全意地在父母身上,无论在事上还是在心上,都面面俱到,要让孩子吃得好,穿得暖;睡觉的时候,孩子把床尿湿了,母亲自己睡在湿的地方,而让孩子睡在干的地方;孩子得病了,父母宁愿自己代孩子受这个病苦,也希望孩子健健康康。父母关爱儿女,无论在事上还是在心上,都做得尽善尽美。做儿女的,应该怎么样来善事父母?就是要学着父母关爱儿女的心,去体会父母的需要才叫善。
善事父母要从一些具体的小事上表现出来。《弟子规》言“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冬天的时候,要问问父母是不是太冷了,穿的衣服够不够厚;夏天的时候,看一看父母是不是太热了,要懂得照顾父母,不要让他们着凉了,也不要让他们太热了。早晨起来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去给父母问安。第一是看一看父母的需要。第二,因为父母心中总是牵挂着儿女,也是让他们知道你一天的状况如何。
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曾子说,孝子奉养老人,要使其耳目愉悦,寝室安适,以他们的饮食习惯来尽心地奉养。父母所喜欢的,自己要喜欢;父母所尊敬的,自己也要尊敬。连犬马都会如此,更何况于人呢?也就是说在古人那里,从小学习的就是如何善事父母,把这些细节全都能够做到了,才是深体亲心,关心父母的身体。
斯里兰卡有很多传统礼仪,至今仍然保存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譬如这个孩子是家里辈分最小的,那他早晨要很早地起床,吃完饭之后要依次给爷爷奶奶、伯伯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跪拜告别,最后自己才去上学。这种长幼有序、尊师重道的伦常传统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保存至今。反观我们的文化,断层确实已经非常地严重了,如果再不挽救就来不及了。现在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之中,以后再给他们讲这些,就很难接受了。
“小孝用力”。小孝也不容易做到。孝敬父母要用体力,用劳力。在古代的时候,卢江有一个孝子叫毛义,他身处乱世,当时朝廷下檄文请他去当官。因为他想到自己做官可以有俸禄,奉养母亲,于是就很欢喜,他的朋友张奉,本来非常仰慕他的德行,但是看到他接到檄文面露喜色,认为他也是一个追求名利的人,结果对他的恭敬心就消除了。但毛义在母亲去世之后就终身守节义,不再去做官了。张奉知道后非常地惭愧,才知当初误会了毛义。毛义当时面露喜色,不是因为自己能够荣华富贵,而是欢喜母亲不用再陪着他挨饿了。可是母亲去世之后,他就终身守节义,再也不出来做官了。所以道德学问都讲究通权达变。不能为了表示自己的节义,贪好虚名,而把老母亲都给拖累了。
这个“用劳”,还想到了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路的孝。“子路好勇”,他很勇敢,这是他的特点。有一次子路来见孔老夫子,说了这样一段话,“以前我奉养父母的时候,自己是吃的野菜这样非常简单的食物,而要到百里之外为父母背米。”因为他自己很孝敬父母,不能够让父母吃得和自己一样简单,虽然家里很穷,他自己吃的是很简单的野菜,但是要到百里之外给父母去背米,不论严寒还是酷暑,年年都是如此。等到他父母过世之后,他到楚国出游,跟从的车子有上百辆,随从也很多,享受的俸禄也非常地丰厚,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他说:“思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虽然吃的是山珍海味,跟从的人车水马龙,非常地有排场,但是他还想象以前那样,到百里之外为父母去背米,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因为父母已经过世了,体会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孔老夫子听了之后这样说:“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子路这个人侍奉父母,做到了在父母生着的时候,能够尽心尽力地供养父母,到父母过世之后还能够思念父母,没有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有思亲的这种情义。
“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做子女的一定是高兴而不敢忘怀;父母厌恶、嫌弃我们,做子女的应该深加警惕,而没有埋怨;父母有了过失,要婉言劝谏,而不敢忤逆;父母过世之后,要以正当所得的收入来祭祀他们,这才是有始有终的孝亲之礼。
“小孝用力”,讲的是要养父母之身;“中孝用劳”,这个“劳”是功劳,“尊仁安义”就是自己要走在道德的路上,这是养父母之心。即使父母厌恶我们,我们也没有怨言,这就是让我们时时刻刻培养起不和任何人起对立的一种意识,把这作为自己待人处世的一个原则。从对待父母的身上,培养起了一个对待任何人的为人处世的原则。若我们对父母有悖逆之心,走上工作岗位,对领导、对长官、对朋友、对同事也会有这种悖逆之心。
“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这也是养父母之志。因为父母不仅希望我们能够赡养他们,更希望我们能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能够走在道德仁义的路上,这才是尽到了有始有终的孝亲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