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佛陀学吃饭
很多人对自己与生俱来的技能——吃,特别有把握,觉得自己别的不行,吃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殊不知,自己平日里的饮食习惯,恰恰成了生病的主要原因。像吃素还能得糖尿病这事儿,八成就是吃出来的。
致病原因 1 无节气
自从有了蔬菜大棚,各种反季节蔬菜就欣欣向荣。却不知,药食同源,菜园子里长的那不光是菜,也是能疗愈当时当季病痛的药。像立夏时节,各种嫩豆子就是养脾胃、补中气虚亏的最佳食品。所以如果你一意孤行,一年四季餐桌上都是不变的老几样,那你生病真是一点都不意外。
致病原因 2 无节奏
什么叫节奏?你可以说,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到餐厅,再用5分钟把饭倒到胃里,是一种节奏。比如狼吞虎咽,牙齿的咀嚼功能基本没发挥作用,饭菜就原样吞到了肚子里,只能靠肠胃来默默消化,不生病才怪。
致病原因 3 无节制
又快到大排档摆满街的季节,早饭、午饭都没能好好吃,是不是想着到了晚饭甚至宵夜,终于可以好好大吃特吃了?可是看看人体经络运行时间,心包经,19点到21点。三焦经,21点到23点。胆经,23点到1点。在这个时间区间暴搓一顿,血液直奔肠胃而去,这几个经络,哪个也排不了毒,毒堵多了,自然成了病。
So,
到底怎么吃
才是对身体最好的呢?
来看佛陀他老人家是怎么做的。
日中一食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中说:经云“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所以,佛陀和僧团是日中一食。过了中午,就不再吃了。不但不会造成身体的负担,更可以让肠胃得以休养。
细嚼慢咽
世尊告诸比丘。我恒一坐而食。身体轻便。气力强盛。汝等比丘。亦当一食。身体轻便。气力强盛。得修梵行。佛陀这一坐食,细嚼慢咽,上午托钵乞食,中午之前一坐食毕,至少有两个小时是在吃东西。先吃水果、坚果类的“小食”,待脾胃启动之后,再进入正食。这样的饮食习惯,无论从中医还是西医的角度看,都堪称完美。
关键的“小食”
上午9点半到10点左右的这一餐“小食”,是早餐和午餐中间的加餐。通常可以吃些坚果、水果类的食品,把脾胃启动。就像冬天开车前,要先预热一样。这样到吃正餐的时候,不会吃太多。
另外,糖尿病患者吃小食后两小时,血糖高于正常值,此时刚好有正餐可供消化。不像平时,吃完正餐后两小时血糖浓度高,胃里却已经没有食物可供消化,对身体损耗极大。
所以,“小食”加餐至关重要。
饮食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