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的种类
作者:生根活佛.仁孜尼马
(1)世间禅:一般来说,禅定的修持是属于方便法门,是修持福报的部分,不像大圆满一样是修持智慧的,因为禅定修到最后如果没有修“四念处”(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为什么把它称为四念处观呢?因为它并不纯粹只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种法来观察“四念处”以破除四种颠倒,故称为四念处观。四念: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如果没有配合“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槃寂静)的思考,那么这些人所修的禅定也许可以让自己的定力更深,但他们所入的定并不能称之为“正定”。
世间禅定的力量也超越不了三界,世间禅定最高也只能达到无色界的境界,这种禅定叫作“世间禅”。世间禅的好处如下:一般佛经讲未入根本定,就是指初禅,初禅能消除欲界的六种烦恼,所以人可以生到欲界天。入根本定以后,要看定力的深浅来决定能否生到初禅天,初禅的定力具备了,能够消除欲界和初禅天的烦恼,就能生到二禅天;二禅的定力具备了,能够消除二禅天的烦恼,就能生到三禅天;三禅的定力具备了,能够消除三禅天的烦恼,就能生到四禅天;四禅定力具备了,能够消除四禅天的烦恼,就能生到无色界,这都是享受福报的部分,属于福德门。入第四禅的根本定以后可以修神通,但如果不配合“四法印”、“四念处”、“观照般若”等的正念来修,那么所修的禅定也都是属于世间的福德法门。
第二,去除五欲之后我们的内心就是清净的,那时候,无牵无挂,无取无得,内心自然生起无执着、无分别、无着相,这是八正道的第一个“正见”,就是依照因缘和合而来,因缘不和而散的道理来观察世间,知道它有生灭的现象。能够了解世间现象的无常性、无我性以后,就会更深一层地发现世间的万法总是不断地生生灭灭、虚妄不实,因而体悟出世间相的本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以这种智慧来修得“正定”,即属于智慧法门。
从开始修禅定到入定为止,这是属于“修止”,也是“修定”。依定力来观察缘起性空法,则是属于“修慧”与“修观”,两个相互配合,内心里常怀有“无常、无我、我空”的思想,修定的时候心就能够很容易地安静下来。以无我的智慧来帮助修定,以定来引发“涅槃寂静”这种空寂性的无漏智慧,这样相辅相成,就叫作“定慧双修”或者“止观双修”。古老佛法讲得很清楚,如果你在持戒或修定与观慧时,是为了追求人天福报,或者神通等世间法而修的话,都是属于福报法门;若以“三法印、四念处、般若智慧”等出世间法而修的话,都是属于智慧法门。修禅定不一定是修福报,也有修智慧的禅定。
古人说禅有三种:即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若依观一切受用欲界妙欲为过患,静虑为妙乐,以证得上界功德,也获得了治疗所有疾病的力量,而且能将坏的一切看为喜事以至于身心轻安与欢乐,修禅依次第而修,最终生于色、无色界中,是“世间禅”;若依蕴处界三科、四谛等法而修习,厌三界苦,欣涅槃乐,破人我执,断烦恼障,获得远离戏论的果,得出世解脱,是“出世间禅”;若依万法进行修习,所谓缘广大境,具平等智,将整个身心安住在不增不减、不取不舍、自他普度、破法我执,既能断烦恼和所知障,更能证菩提涅槃二果,这就是“出世间之上上禅”。
有些经典将“禅”分成了五种: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以及最上乘禅。外道以常见和断见,或者观空而修禅定,亦可证得无色界四处,但永不解脱。外道的观空和佛教的观空根本不一致。外道观的“空”是如兔角一般什么都没有,佛教观的“空”是真空妙有。“凡夫禅”指的是进入了佛门,但还没有进入佛道之人静修的安定之禅,比如以欲界人身而实修初禅定等,亦可证色界、无色界四处,也可解脱。“小乘禅”就是小乘的禅定,“大乘禅”就是菩萨禅,“最上乘禅”就是密宗和大圆满禅,后三种禅是已解脱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