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禅定
发布时间:2021-05-26 12:09:30 | 来源:就吃素

图片

三禅定


作者:生根活佛.仁孜尼马


    “三禅天”是四禅天人之一,也属于“色界天”。“三禅”的境界已经超越了“二禅天”,若是你要想达到“三禅”的境界,首先还要知道到达“三禅天”的因、缘及果是什么,“三禅天”的“因”就是断掉了对“二禅”和“二禅天”生活的贪婪,远离了“二禅天”喜与乐的意念,“缘”就是对“三禅天”的禅定有所寻求向往,“果”就是远离了“二禅天”,获得了“三禅天”的境界和生活。
当一个人进入了“二初禅”后,若能继续修炼下去,就会发现“二禅天”欢喜的心念仍然很粗,所谓的“喜”就是对身体宁静的感受。比如说,你感觉到身体宁静,身心都有发生变化,你生起了宁静的想法,这就是“喜”。这种“喜”也就是我们的心念。这样的想念就是“细心”,可是他又想把这个细的心念也舍弃掉,所以还会有烦恼,因为舍弃细心也是一种烦恼。当他把“喜”的心念舍弃了之后,就会慢慢地进入一种无喜妙乐的状态。为什么“三禅”叫作无喜妙乐呢?因为“三禅天”的内心再也不会去思维和判断身心是否宁静,内心自然就很平静,因此这种定也叫“离喜妙乐定”。一个人进入“三禅”之后就再也没有了身体宁静的喜悦。
在“三禅天”中又有三重天:少净天、无量净天与遍净天。所谓“净”,就是说此“三禅天”中的诸天已离喜乐之情,唯受自地之妙乐,所以称为“净”。其中“少净天”是三禅诸天中受自地之乐最少的,故称为“少净”。“无量净天”是指此天众所受之乐逐渐增长,其“净”难以衡量,故称“无量净”。“遍净天”是说此天中诸天众所受之乐遍满,故称“遍净”。三禅诸天皆已离“二禅”所有的喜乐等情感,唯具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一境等五种特性,其所获的境界称为“离喜妙乐”,并若能以正念正知而精进修行,必然会求得更高的境界。
“三禅天”的寿命为:
少净天,寿命 16 大劫(约 7,225,600,000 万年);
无量净天,寿命 32 大劫(约 14,451,200,000 万年);
遍净天,寿命 64 大劫(约 28,902,400,000 万年)。图片从修炼的角度来讲,当你继续修到“三禅”,心远离了“喜”的躁动之后,就会进入更深的定,就会感受到另一种乐。“初禅”是因舍离欲界而快乐,故称为“离生喜乐”。“二禅”是默然之“定生喜乐”,“三禅”之乐称为“离喜妙乐”,因为此定中之乐与外境无关,是由内心发出的快乐。由于“三禅”以上再没有乐受,故经中常说世间之最乐是在“三禅”。当一个人进入了“三禅”之后,就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了。
“三禅定”也分两种:“三禅近分定”和“三禅正定”。
(1)三禅近分定:就是在“二禅定”的基础上,用心修炼,把欢喜的意识放下之后,再把意念放松,在放松的意识下远离“二禅”的身体宁静及“喜”等心理活动,除了“意识”以外再无眼识、耳识、身识、无喜,这叫作“三禅近分定”。
(2)三禅正定:又叫“三禅静虑”及“三禅”。“三禅”是进一步连欢喜也不要了,只有一种心平气和、舒舒服服喜乐(内乐)的境界。此时绵绵的妙乐会从心中涌出,遍满全身。正念、正知、平等是对治分支,正念是不忘记对境;正知是对喜悦的认识和对昏沉、掉举分别观察;平等是安住于无缺陷的静虑之中的感受。去除喜乐的“受”是功德的分支,“静虑”是住的分支。“三禅”与“二禅”是有所差别的,因为“二禅”的喜悦还没有离于烦恼,而“三禅”的喜悦受已离于烦恼。
“三禅”的定义是以正念、正知、平等对治,离于“二禅”执着的专注心,具备了去除喜乐悦受的功德分支。“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智、乐、一心。
舍:舍掉喜心。
念:念念分明。
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去观察事物的真相,又称为“智”。四禅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确的观察到这个世间,称为“正知”;而我们凡夫则是靠过期的回忆来判断事情的。
乐:因舍离了“二禅”的烦恼而感受到的快乐。因“三禅”以上再没有乐受,因此,世间的最乐就是“三禅乐”。
一心:安住在“三禅”的定境之中。图片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