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母亲,是一个与生命有很深链接的角色
发布时间:2021-05-11 20:02:28 | 来源:就吃素


图片图片





教育的本质是成长





教育的本质是成长

就是让被教育者的身心

能够向上改变,健康发育


图片


母亲是一个与生命有关的角色


我的第一个孩子,是在我46岁的时候,听了很多位老师和上师的建议和命令,才决定要的。当我真正生育了孩子之后才发现,虽然我以前有那么多的人生经历:企业的经历、成功的经历、舞台上的经历,乃至于很多在生活和山里面修行的经验。


所有的经验都不像有孩子这么深刻,让我从一个妈妈的心里体会到,原来小孩和父母之间有那么深的生命链接。原来母亲是这么的为孩子操心、原来小孩子出生以后,又是这样子经历内心的迷茫和很多的痛苦。


我就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亲子方面的问题,也阅读了很多书籍,开始投入亲子方面教育的研究,在这个过程里面,我发现有很多过去没有注意的问题。


原来很多我们成年人的问题、尤其是时常会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里面带来烦恼痛苦的问题,其实是我们在幼小时候,原生家庭带来的一些模式和创伤所造成的。


原来大人的苦,很大一部分跟儿童时有关。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母亲真的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央金拉姆

图片图片图片


关于教育孩子,培养孩子


教育孩子或者培养学生,与我们自己写篇文章或者唱首歌、弹个琴是不一样的。教育是人和人之间的、心灵和心灵之间的互动过程,而不是单向的表达或者释放。


我们在《大学》学习班的课程里边说过的,你学的知识将来不一定能派得上用场,但是你的思维方法、你的专注力、你的知识点之外的能力,始终都是要起作用的。


---转自文运心田



图片


图片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古代家庭教育源远流长,长期以来,它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家庭的巩固与发展,促进了古代各类学校的产生与进步,形成了民族文化传统和家庭道德观念。


同时也对国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民族文化学术思想的变迁等,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古代教导孩童的方法,总结起来可以用二十四个字概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训诫引导,慈严结合。


图片


图片


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培养孩童的孝悌之德二是教会孩童吃饭、穿衣、识字、数数,学习经书与世袭家传的技能;三是教导孩童学会立身处世,养君子之志。


古代家庭里还有许多“家训”、“家范”、“家诫”、“家教”。


古人以家庭的所有成员为对象,教诫他们遵守道德准则和伦理关系以及治家。


中国古代也极为重视女子教育,但目的不在于让她们学习知识,开发智力,而是要让她们知晓理法、妇道,成为最符合男权社会需要的淑女贞妇。


在这种观念下,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发达的“女教”“女学”。


图片


图片


中国古代女子

教育的模式多种多样


一 家庭教育


考察古代才女的出身和作为不难发现,青史留名并有著述作品传世的女子多为世家出身,由父兄启蒙并因家世而知名于天下。如才女班昭得益于其父班彪与其兄班固,蔡文姬则受教于其父蔡邕,李清照受教于其父李格非。



二 宫廷教育


早在先秦时期,宫廷便已形成宗室子女进行教育之传统。时至汉代,宫廷上层女性除需接受生儿育女、做好贤良后妃的道德品行教育之外,还要接受音乐舞蹈及女红教育,目的是修身养性。


唐代,女子地位提高,宫廷女子教育大行其道,学习内容有经、史、子、集、易、律法、算数、吟诗、书法等。宋代颇重文治,宫廷女子教育被大力提倡。明清时期,宫廷女子教育体系未曾中断,一直延续到传统社会结束。


图片图片


三 技艺教育


女红,包括纺织、浆染、缝纫、刺绣、鞋帽、编织、剪花、画花等。


四 女子的德育


古代女子德育所围绕的内容一般是培养能够侍奉公婆、顺从丈夫、治家教子的贤妻良母。


主要是女德和母德,“女四书”即班昭《女诫》、王祖母《女范捷录》、唐代宋若昭姐妹《女论语》和明代明成祖徐皇后《内训》,成为妇女教育的专用书。


五 女子的智育


智育包括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认知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要素。而中国古代女子智育,基本上处在日常文化书算的蒙养教育水平。


图片


图片



现在社会和古代社会的家庭,都担负着不可忽视的微观社会教育功能。女子教育更主要是来自家庭、来自父母,是女性人生教育的必经阶段。


家庭为人生最初之学校。父母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而母亲是子女人生最早社会关系的领路人。


现今我们应更好地发挥家庭的社会职能,构建和谐的家庭,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图片


当你开心了,你的家庭就快乐了,全家三代人也都快乐了。


当我们成为慈悲而智慧的父母,我们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


当有了好的孩子,我们才能够有一个美好的世界。


图片


图片


图片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