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乐莫求苦”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人与人之间,几乎随处可见。
例如,一个富有的功德主病危了,一个不如法的出家人听到这个消息可能会这样想:“他的家人肯定会找我帮他念经超度,这个人很富裕,我一定能拿到不少供养······”或许这样想:“我的铃杵用得太久了,已经破损了,那个快死的功德主有一对黄金白银材质的铃杵,说不定会供养给我······”这个出家人不关心他人的死亡,也不关心他人的来世,只考虑自己能得到多少供养,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死亡、痛苦之上,就像天葬场里的秃鹫一样,这就是典型的“为乐求苦”。
普通家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位老人长年被疾病折磨,儿女、亲戚都对他漠不关心,老人孤苦无依,直到他临终时,大家才发现他有好几处房产,于是忽然就会冒出一大堆亲人,争着照顾他。实际上大家并不是真的关心老人,心里都在盼着老人早点咽气,自己可以争到一份遗产。这就是“为乐求苦”。这样的家庭纠纷在电视里常常可以看到。 再比如,假如你是公司的副总经理,听说总经理病了,你有了升职的机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你会很悲痛,但心里会不会偷着乐呢?如果偷着乐了,那就是“为乐求苦”。
我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两家餐厅彼此竞争,其中一家餐厅派人偷偷在另一家餐厅的饭菜里投放了很多虫子,导致另一家餐厅被投诉,无法经营,这也是“为乐求苦”。 “为乐求苦”还有很多种表现。例如在歌唱比赛中,最有实力的歌手忽然嗓子发炎了,排在他后面的歌手就会暗自庆幸;选美比赛中,最漂亮的美女在台上摔倒了,其他选手也许会幸灾乐祸;一个跟你有旧怨的人忽然倒霉了,你就要大吃一顿庆祝一下;金刚师兄中,如果有一个师兄修行特别好、很出风头,其他的师兄就会暗自嫉妒。 这些都是“为乐求苦”,如果我们身上存在这些现象,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修行人。 为什么《修心七要》要求我们“为乐莫求苦”? 浅显地说,自己是一个个体,他人是很多生命,是一个人的快乐重要还是很多人的快乐重要?当然是很多人的快乐更重要。那么,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快乐而让很多人痛苦,这合理吗?当然不合理,所以要“为乐莫求苦”。 进一步来解释,站在大乘佛法的角度看,“为乐求苦”的动机一定是自私,无私的人绝不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而自私是生起菩提心最直接的障碍。有自私的地方,就没有菩提心生起的空间。
为了推翻自私,《修心七要》告诉了我们这个重要的窍诀。没有这样的窍诀,我们即使深深陷于自私之中也无法察觉。是不是这样?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哪怕自己是个相对比较善良的人,内心也一定会偶尔出现“为乐求苦”的念头,这就是自私之心露出了马脚。我们要时刻警惕,及时消灭这种念头。虽然完全做到这句教言会有一定困难,但作为大乘弟子,首先要将此教言牢记于心,然后再慢慢对治,最终一定会成功。 再进一步说,大乘弟子不仅要做到“为乐莫求苦”,更要做到“为他乐求己苦”——为了他人的幸福和成就,我们自己心甘情愿地忍受很多痛苦,这才是《修心七要》的真正精神!如《修心八颂》所说:“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自他交换也是同样的——众生的痛苦由自己代受,自己的快乐给予一切众生。所以,把“为乐莫求苦”扩展开来,就是《修心七要》的核心——自他交换。这才是大乘行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
=== 随喜分享朋友圈• 法布施功德无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