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颂 ||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学习做菩萨
发布时间:2021-04-27 10:23:50 | 来源:就吃素
图片


《入菩萨行论》

寂天菩萨 造 

释如石 译 


梵语: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 

汉语:入菩萨行论


 敬礼一切佛菩萨!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今当依教略宣说,趋入佛子律仪法。

 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 

 循此修习善法故,吾信亦得暂增长,

 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


《入菩萨行》自7世纪中叶显化于世间后,迅速传遍了整个印度及克什米尔等地区,弘扬讲习者越来越多,数百年间即有一百多部相关注疏问世。


九世纪初,《入菩萨行》传入藏地,历代高僧大德广泛弘扬,至今也留下了二十余部注疏,使其成为西藏地区脍炙人口的一部宝典,也成为了藏传佛教中修行者的必修论典。


是修学大乘佛法者不可缺少的论典。在佛教各派中,每一个正规寺院里的修行人,都会传讲听习此论,而且已形成一种普遍观念,认为如果要做真实的修行人,必须精通《入菩萨行》。


图片图片


在西方各国,自二十世纪初就有多种文字的译本,而汉文译本至今也有宋朝天息灾译师的《菩提行经》。


隆莲法师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所译的《入菩萨行广释》(贾操杰大师著),与如石法师所译的译本。


此次我们选择了如石法师作过三次修订的译本,此译切合原文,流畅易懂,文辞优美雅致,是难得之佳作,而如石法师三修其译文的严谨态度,更是堪可赞赏的美德。


义净法师曾言:“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故诸后学者,当知前人之难而思恩德。



图片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暇满人身极难得,

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

后世怎得此圆满。


菩提心必须要有一个依靠处,无缘无故中不会产生。依处有两种,第一种是身体方面的依处。


在有些大乘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天人、龙王、人非人等皆可在佛陀前发菩提心。但是天人、龙王等他们修持之机缘没有人那样殊胜,修持善法力量在六道中最大的是人道。


可是具足修法最优条件的远离八无暇、具足十圆满之人身,非常难得,如今既然得到能成办人生利乐的机会,倘若今生没有利用它来成就自他究竟利益,以后怎有可能再得到圆满人身呢!


图片

什么是十种圆满



十圆满,指修行正法必须具备的十种条件,分自圆满、他圆满两类。


自圆满有五种:一、人身为所依圆满;二、生于有正法之处为境圆满;三、六根具足为根之功德圆满;四、业际无倒,欣乐善品为意乐殊胜圆满;五、于正法心能欣向为正信圆满。这五种条件观待自身,必须具足,故称为五自圆满。


他圆满五种:一、生值佛出之劫为大师殊胜圆满;二、值佛示现三转F轮为圣教正法圆满;三、圣教正法住世为时分圆满;四、有趣入圣教之缘为自缘圆满;五、有善知识摄受为增上大悲圆满。这五种条件皆需观待他缘,故称为五他圆满。


从长远看,即使与菩萨接上恶缘,也有无边利益。但在修行过程中一定要留意,我们凡夫无法知晓周围的人,谁是佛菩萨化现,谁发了菩提心。


因此很可能对菩萨造过使自己无量劫堕地狱之罪业,而对他们生的信心不多。所以,我们一定要忏悔恶业,免受无量劫地狱之苦。对任何入大乘的佛子生起清净信心,方是稳妥的忏罪积资之道。


图片图片



图片

扫码关注我们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