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为了“我”,不是为了爱!恋人间的关系十分微妙,若只看今生,不了解前世,很多现象都难以解释。
按佛教的观点,你对某人一见倾心、情有独钟,这绝非是一种偶然,而是源于前世的宿债——对方要么是来讨债的,要么是来还债的。
如果对这种因果一概否定,在面对感情问题时,就会遇到许多困惑。
现在不少人动不动就山盟海誓,尤其在情人节的时候。但实际上,他们承诺得再动听,最爱的还是自己。对方让自己快乐了,就愿意跟他朝朝暮暮;假如对方背叛了,便会因爱生恨。
香港有个新闻﹐一对情侣,女的说要分手﹐男的不肯,就杀死了女友。他用尖刀在她的心脏狂插十几下﹐再砍下了她的头。事后记者问:“她已经死了,为何还要砍下她的头?”他冷冷地回答:“我要确定她真死了。”
有人说过:爱情,是人性自私中的最高境界。所有爱情都是“我”爱你,因为有“我”,才有爱。一切都是为了“我”,不是为了爱。
只要有求,注定是苦。
常言道,有求则苦。过于执著一个人,痛苦就会不断降临。《正法念处经》也说:“若人贪著欲,众苦常现前。”
无求才是最大的快乐。
或许有人不太理解:“一无所有的话,怎会有快乐可言?什么都有,才快乐。”但事实恰恰相反:不管是爱情还是地位、财富,当你没有的时候,总在幻想有了它的美妙,可一旦你真正拥有了,才知道就这么回事,新的麻烦反而一个个接踵而来。
尽管如此,人们的贪欲仍没有止境。为了不同的目标,一直追追追,永远没有满足之时,这种追求就是痛苦。
如何在婚姻中寻求真正的安全感?
人们渴望身外个有良好的婚姻,犹如无论是雄鸟还是雌鸟都希望有个结实牢靠的巢一样,那是出于安全感的需要。大部分情况下婚姻是指心灵的,所谓婚姻,它意味着一种心灵内在的家。
婚姻能够给人们带来安全吗?
人们越是希望一样东西给自己带来安全,这样东西就越变得不安全。当你内在充满了不安全感,无论你的婚姻如何,它都不能为你带来真正的安全。
就像一个心怀恐惧的人,即使他把自己锁进屋子,顶上门,他仍然是害怕的一样。当恐惧在心里,你做什么也无法平息你的恐惧,唯一能够解决恐惧问题的是:发现真相。
真相才是我们自由和喜悦的救赎。
对于婚姻,不要全副精力地把你的箭头都指向外,在另一个人身上花上百分之二百的精力,也无法建造出你想要的婚姻。没有完全安全的婚姻,唯一安全的婚姻是你内在的婚姻。
婚姻是一种找寻和认识自己的途径,在本真意义上,心试图通过对方来认识和接近它自己。在实质上,并不存在一个外在的婚姻对象,只存在一个你内心关于那人是什么的婚姻对象。你喜欢或不喜欢那个婚姻中的对象,本质上都和他无关,那本质是你喜欢或不喜欢自己的投射。
当心不清晰时,高兴了它会以为快乐是对象带来的,不高兴了它也会责怪是对象带给他的。你投射一样东西,你反应于你的投射,这和他有何关系?婚姻中任何被指责、被控述或被怨恨的人都是无辜的,包括怨恨者也非常无辜,他们都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
觉醒的人和他自己结婚,他不再期待一个令他满意的外在对象。如果他期待心外有一个令他满意的对象存在,那就犹如他希望心外有一个救赎者一样无明。
他了解他的心是他整个世界的问题中心,他唯一要认识和了解的只不过是这颗心。工作、婚姻、家庭或教育小孩等,都只不过是为认识和了解这颗心提供途径而已。
婚姻是心的一件内衣,人们希望它既合适贴身,又柔软温暖。但是当心不能了解这存在的本质时,这一切只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和你内在的声音结婚,它才是你时刻应该结合的对象。不要与它分离。每当你与它分离时,你就在与自己分离。
一个不和自己在一起的人,无法真正和另外一个人在一起。只有当你时刻和自己内在的声音结婚,只有你是一个内在安宁幸福的人时,你才能真正和另一个人结合。否则,你只是嫁了他的一个躯壳或者娶了她的一个躯体。
成熟更多意味着内在的成熟。如果你内在还不够成熟,那说明你还不到结婚年龄呢。无论你多大,即使你已经五十岁。真正的结婚不是表层的,它是一个内在的和你自己结婚的事件。外在婚姻只是内在婚姻的外部象征而已。
一个人和自己过不好日子,不可能和别人过好日子;如果他和自己过的日子很好,那么他和任何人过日子都没问题。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显化,有生命力的种子不可能变现不出花朵来。你是你世界的因,如果你好,世界----你的果不可能不好。
所以,你活着的重点是,了解你自己— —了解心,爱自己,先和你自己结婚。如此,所有的问题都将解决。你的念头是种子,你的生活只是它的开花。善念,开出玫瑰;恶念,变成肿瘤。
请记住这心性的定律。
红尘中我们应该如何去爱?
生活中,每个人都把婚姻的失败或不和谐归于对方,认为“他不适合我”。但美国堪萨斯大学咨询心理学博士克里斯汀·埃梅尼克认为婚姻的真相是:“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相互合适的一对!”
“适合”的误区根深蒂固,原因是我们深深渴望只要找对人,人生就一劳永逸了,因为“真爱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然而残酷的现实是,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人人都有着不同的性格与兴趣爱好。
显然,把幸福的期望,寄托在找合适的人,或者把对方改造成合适的人身上是很不靠谱的事。与其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当你不再强迫爱人看你而不是玩手机时,当你不再指挥爱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内心充满了自在随缘时,爱,就在你心里。
当我们浑身湿漉漉的时候,如果是被雨浇的,没人会发脾气,如果是被爱人泼的,可以闹得惊天动地。当我们一个人时可以悠然自得,和爱人在一起时却希望他陪聊,陪玩,陪受气,因为他是“我”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句话,不是放下人世责任的借口,而是开启慈悲之门的钥匙。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
=== 随喜分享朋友圈• 法布施功德无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