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尊者
相传佛陀未示现圆寂前,有一次一位比丘问及阿难尊者为何记忆、智慧都很超群,却至今心中仍有烦恼、不曾证果的原因。佛陀讲述了阿难尊者曾因傲慢三次拒绝见佛、障碍修道的故事。当时的阿难尊者因出身贵族,父亲又为太傅,自己也是太子之师,便无形中有一股骄慢之气。一日,迦叶佛到了当时阿难尊者所居住的城市,他的朋友便邀请他一同去拜见迦叶佛。他三度拒绝了朋友的邀请,最终因为朋友不顾性命之忧也要拉他一起,感动之下,他们才共同去拜见了迦叶佛,开始了修道之旅。而因为他的傲慢,那一世延误了见佛的时机,这一世也示现迟迟难以证果。净饭王
佛陀示现成道之后,他的父亲净饭王代表全国子民延请佛陀回国。佛陀知道度化国民的时机已到,便回到了迦毗罗卫国。佛陀为国民传讲佛法期间,许多于现场听闻的人都获得证果,或者内心深处生发了菩提心,但是唯独他的父亲净饭王始终生不起任何殊胜的验相。原来净饭王觉得自己的儿子现在是佛陀,受人天的礼敬,内心生起骄慢之意,因为这骄慢障碍了验相的生起。《前行引导文》中说傲慢和嫉妒是最难认识的两大烦恼,汉地近代著名的高僧印光大师也说:学道之人,须去习气,傲慢习气,实为入道之障。我慢、自大、贡高,是所有烦恼的开始。认识傲慢才能更好地对治傲慢。这些习气无一不会导致我们只能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毛病和过患,而对于他人则会目光相当挑剔,甚至只能看到他人的不足,最终导致佛子偏离大乘佛法的轨迹。因为所谓菩萨,就是愿意生生世世担当众生佣人的勇士,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仙。贡高我慢的人,如何能够成为真正的菩萨呢?我们今生所拥有的财富、地位、名声,都是往昔自己善业的果报,如果不加珍惜而挥霍无度,那么善业终有耗尽的一天,自相续也再生不出任何功德。
随喜|赞叹他人
随喜,即发自内心称赞他人的善行、成就和功德,并心生欢喜,与傲慢时看不见他人功德的习气正好相反,因而可以串习良好的习气,以法对治非法。要特别注意的是,随喜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要真正发自内心赞叹和欢喜,同时要能够发愿随学。顶礼|培养恭敬
顶礼可以摧毁自相续中的傲慢。经由恭敬合掌,五体投地,将自己放置低处,表达愿意暴露并抛弃傲慢;紧接着不顾劳累反复顶礼,修习安忍,逐渐减少我执,进而将傲慢逐步粉碎。顶礼时,佛子要以清净的身语意恭敬顶礼诸佛菩萨,以这样清净的三门顶礼才能感受诸佛菩萨的殊胜加持。正如《宝性论》中所说:犹如清净琉璃地,映现天主身影像,如是众生净心地,亦现能仁身影像。有足够的恭敬,才能得到足够的加持,没有恭敬则得不到加持。
观苦|心生厌离
若自思堕苦海理,意生厌离,能息傲慢。——宗喀巴大师一个人如果一直身体健康,便有可能会看不起有病痛的人,修行解脱在他的眼里也不算什么,如果有人劝他观修寿命无常,他也没有切实的感受;一个人如果一直各方面都很顺利,没有遭受过什么挫折,便也感受不到太多人世间的痛苦,也就不会觉得轮回有什么不好,所以生不起真实的出离。只有遭受痛苦的折磨,才能体会到轮回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苦,慢慢才会转变态度,生发出离,也能遣息因为身体健康、一帆风顺而生起的对别人不顺的傲慢。
无常|成住坏空
我们会因自己高于他人的财富、智慧等滋生傲慢,一方面是不曾想到在特定的时期或者区间,自己可能有过人之处,但是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总有人超胜于自己,所以没有什么值得傲慢的;另一方面,即使自己的功德为凡夫所不及,但是也总有圣者能超过自己;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忽略了自己所谓的福报、功德也都是无常的,都是因缘聚集而生的一种刹那法,并不能永存,所以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