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的比喻之分
作者:生根活佛.仁孜尼马第一,牧童似的发心。为什么叫牧童似的发心呢?因为,牧童会找一些水草丰富,又没有野兽威胁之地去放牧,并且放牧时都要让牛羊走在前面,自己走在最后面。慈悲心极强的人,也会将三界六道一切众生的解脱与成就佛果放在首位,视众生的利益高于一切,千方百计地护佑众生。首先,最要紧的就是让一切众生先成佛,之后再考虑自己成佛。这叫作牧童似的发心,也是最上等的菩提心。
第二,引路似的发心。为什么叫引路似的发心呢?因为,引路者犹如现在的导游一般,首先自己熟知路径,然后再为他人指点路径。引路者通常把陌路人安排到自己的后面,希望他们跟着自己走。引路者总是走在游客的前面,反而将游客放在自己的后面。慈悲心中下等的发心会将三界六道一切众生的解脱与成就佛果放在后面,自己首先成佛再度众生的发心,叫作引路似的菩提心。这是菩提心之中下等的菩提心。其他教派叫作国王似的菩提心。
同一个道理,慈悲心平等与强的人会这样发心:如果我先成佛,再来度众生,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不能让众生等那么久。所以,在众生没有成佛之前,我也不应该自己一个人先成佛,发愿他们成佛的时候同他们一起成佛,这叫作船夫似的菩提心。这是菩提心之中中等的菩提心。
这三种都是标准的菩提心。但由于慈悲心的强度不同,所以愿力也有所不同。因此《法海》中云:“菩提心的愿力不一样,所以,普度众生的发心也不一样。”
上述三种,牧童似的菩提心为上等根器者的发心。如同,往昔的佛子夺布崩桑(幸饶弥沃佛八位主要弟子之一)尊者的发心一样,这是上根器佛子们的发心。
引路似的菩提心为下等根器者的发心,也曾是佛陀在有学道上暂时的发心,佛陀也是经过渐修之路才成就的,并非生而为佛。
比如,佛未成就之时生在地狱,同另一个人一起搭档拉极重的铁车。当时他第一次发了慈悲心——既然我们两个也拉不动,与其两个受苦还不如我一个人承受。于是他找地狱卒,说:“我希望免去他的痛苦,我一个人来拉这车。”狱卒怒斥:“业力自受,你凭什么代他受苦。”话音刚落,狱卒举起大锤砸向他的头顶,他立刻倒地身亡。但由于死前他发出的慈悲心,使他生在善道。
船夫似的发心,为中等根器者的发心。往昔的八大译师贡佐日卓巴尊者等,高僧大德,他们都修船夫似的菩提心。因为,他们所写的经典里,犹如鸟雀被石簧惊动般飞起,融入皈依境的诸圣尊之中而成就佛,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动机,才能够发出一切众生同时成就佛之心,同时排除万难。那些高僧大德为了修炼菩提法,可以不顾自己的身体、不顾任何艰难险阻。有了这样的菩提心,就能很快成就。
菩提心有没有能力,关键在于慈悲心。有了慈悲心,所有修行上的功德都会具足。如果你的慈悲心强烈,那你的菩提心和救度众生的发心乃至行持也就强烈;如果你的慈悲心一般,那你的发心和行动也都一般;如果没有慈悲心,那你的发心和行持,都不入大乘佛道。
只要你的内心有真正的慈悲心,那所有的发心和行持都成为大乘佛道,也一定能够利益到一切众生,关键在于大家是否愿意用心去修行。
佛陀演说八万四千法都是为了一切众生,无论是谁只要你愿意接受并依教奉行,相信在很短的时间内,你就会具备无量的能力,或发出真正菩提心,或证悟空性,自然圆满利益众生而成就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