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属于胜义谛方面的,如无我、空性、法界等。
(2)属于世俗谛方面的,如不净观、持息念、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
(3)属于自身以外的,如观清净的坛城、依正庄严的诸佛菩萨像等;观不清净的如骷髅、尸陀林、罗刹国等六种不净。
(4)属于自身以内的,如观自身三十六种不净物、出息入息,及修密法所观的本尊身语意、种子、咒轮、三昧耶相,乃至圆满次第的安乐智等。
对修密的行者而言,应当以佛身作为所缘境,选定了之后,在一个阶段内就不要换来换去了。不同的法门有不同讲法,不同的教派也有不同的说法,所以,有关“所缘境”的所有说法在这里是解释不完的。下面我就只讲几个比较重要的“所缘境”。
有相的“所缘境”也可分为“物质观”和“慈悲观”两种。修“物质观”时,可以先在你的心里模拟想象出水晶球、莲花、佛像、图片等自己喜欢的东西,但不要用令人爱不释手的物品,或者亲近爱人的照片等。在修“所缘境”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
(1)我们修“物质观”时,就只牢牢地看着它们,完全把我们的思想定住在这上面,不让它走开,不让它胡思乱想。想象以后扣住它、钉住它,不再想其他念头,这就是我们修“物质观”的“所缘境”。
(2)修“慈悲观”时,先在你的心里模拟想象出自己母亲的脸相,但不要使它忽大忽小、忽上忽下地晃动。要先把这个影像想得很清晰,然后接着观想要给她快乐和欢喜,如果她有病痛时要给她医疗。就用这种观想的力量来加持她,使她的病痛消除,为她拔苦得乐。你心中模拟想象的这种母亲的影像,就是修“慈悲观”的“所缘境”。
如果你想要减轻罪障,还可以观想阿弥陀佛。把你曾经看过的不管是雕塑的、或是绘画的阿弥陀佛像都模拟想象出来。然后扣住它,一直到影像清晰明显为止,那么这尊佛像就是“所缘境”。
无相的“所缘境”也可分为“不净观”和“法空观”两种。在众多的“所缘境”当中,对治散乱心最有力量的就是“法空观”,“不净观”则可有效对治五欲和情欲。佛陀称这两种法门为两种不死的甘露妙药。所以,大家以后修定要选择“所缘境”时,要先看你自己哪一方面的烦恼比较强,就用哪一方面的“所缘境”去对治去降伏烦恼。
(2)“法空观”:不管是人我空观、法我空观、缘起空性观,还是我空观都属于“法空观”,这些都是进入佛法的正理。若要以“观察空性”来作“所缘境”,就必须先得到正见,也就是说先对“闻所成慧”(就是听闻佛法,就能得到佛菩萨的智慧。所以要由闻开始的,从这里面得到一些智慧的,所以因闻而成就的智能)方面有深刻的理解。然后以义理来分析缘起、法空性,从而得到“空”的概念,然后对这个概念再加以观察、思考,紧扣不放,那么这个“空”就是“所缘境”。当然这种修法对一般初学者来说还是比较不易的。
有些经典里所说的“提起正念”,就是将自己的心念一心一意地用在“所缘境”上,这时候的心念就叫作“正念”。就像用一条绳子把东西绑在一根桩上一样,用“所缘境”把心绑住,让心不再飞驰出去,就不会散乱掉了。心一旦离开了“所缘境”,就会想东想西,等过了一阵子才知道自己心不在焉,心散乱了,心飞出去了,这时“警觉”到自己正在修禅定,再重新把心拉回“所缘境”上,这种心理功能就称为“正知”。
大家要修禅定,首先就要清楚地认识这些名相的意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修行人如果没有好好利用“正知”这种高度警觉性的话,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能够修到入定的。至于“解脱生死”,那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